复调文论现代发展的维度:从有机性到聚合性
[Abstract]:The unique charm of Bakhtin's polyphonic literary theory lies in the unity of its organic elements and the freedom and unity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text. The dialogue mode with the protagonist consciousness as the core and the evolution chain of organic and polymerization. The evolution of complementary coexist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novation and r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novels and to the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of modern novels. The narrative pattern of the genre of novel literature is inspired by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polyphonic literary theory and has finally acquired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of updating and the theoretical dependence of continuous progress.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杰;批评的超越——论巴赫金的整体性批评理论[J];文艺研究;199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健;互联网与文学的拓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曾耀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片的生成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廖久明;《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郝敬波;新写实话语中的浪漫呢喃——重读池莉的人生三部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辛春晖;谈译文的形式与内容——比较张培基和张梦井翻译的朱自清散文《匆匆》[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刘卫英;;宝贝兵器与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刘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罗岳;电影叙事结构的对话性[J];当代电影;2005年02期
9 许列星;网络文学及其文化思考[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10 孟楠;徘徊在匮乏与尴尬之中——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反思中国当代小说[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7 肖剑南;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博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丽霞;守望民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巍;巴赫金复调诗学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6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7 成慧芳;吸纳 误读 新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白浩;阉割与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向芝;个体的缺席与文学的真实——17年长篇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军;;构筑中西文论的对话平台——评杨立民的《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2 吴昊;;文本语境与复义[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陈旭光;;论艺术创作中的“对话”与“潜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陈素红;;文学文本翻译的维度和角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5 周丽娣;;浅探小说中的声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崔小清;;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概念之辨析[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2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4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9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2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3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4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5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元厂;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玉洁;巴赫金视野下《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复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周凡雅;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巍;巴赫金复调诗学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50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5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