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新思考
[Abstract]:The prese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consider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fluence research has both positive and non-empirical characteristics. Parallel studies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comparability between civilizations, so that they do not have a "world mind." Secondly, the difference is put forward as comparability, the academic circles should not only "seek common ground"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the theory of vari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 will further perfect the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o enter the stage of worl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which Chinese scholar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育部;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基金】:作者主持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SKX201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邱明丰;;从变异学审视平行研究的理论缺陷[J];求索;2009年03期
3 王宁;;“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J];探索与争鸣;2010年07期
4 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5 秦海鹰;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弗朗索瓦·于连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2期
6 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8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9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10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童向飞;;从唱和角度认定宋金元词人心目中的宋词名篇[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张文利;;论宋代理学家的词及理学对宋词的影响[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晓骊;;澄江霁月清无对——论宋代山水词的“清”美风格[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程光炜;;当代中国文学中主体形象的变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6 王珂;;外国诗歌的“中国式”翻译对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恒山;;探析鲁迅的求学精神和求学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兰馨;;鲁迅与蔡元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10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全炯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2 查明建;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2期
3 张哲俊;比较文学的实证研究时代过去了吗?[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俊峰;杜吉刚;;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2 孙海英;;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3 杨忠闺;叶佳佳;;《管锥编·太平广记》中的比较文学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李鑫;;叶公超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艾略特评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高杨;张远;;《摩罗诗力说》与中国比较文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孔许友;;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得失与变异学维度的提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付清泉;;危机与逾越——试论比较文学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8 曹顺庆;罗富明;;变异学视野下比较文学的反思与拓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01期
9 谢会昌;关于平行研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瓦韵青;试谈可比性的形式、实质及其组成部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振宇;;新老基础性抗扰度标准差异性探讨[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达人;;开幕式致辞[A];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C];2006年
3 余仁欢;高辉;汪涛;刘美盈;李耀新;;以加味参芪地黄汤为主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队列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2011年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安玲;;芒市的旅游开发潜力和文化保护价值[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5 保志军;竺越;陆佩芳;马永兴;;防治中、老年认知障碍系列(六) 应同时平行研究衰老与AD的探讨[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杰奎琳·M·纽曼;周鸿承;;中西方比较视野下:酱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其他问题[A];酱缸流淌出的文化——2007中国首届酱文化(绍兴)国际高峰论坛文集[C];2007年
7 路言峰;;市场监测体系在货源供应中的应用[A];上海市烟草系统2010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经管类)[C];2011年
8 李鸿阶;;马来西亚政局变化及其对华侨华人发展影响研究[A];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C];2009年
9 陈凌;程骋;危自根;;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深部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10 董武诚;;安顺地戏商品化影响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文明(作者单位:广东总队三支队);差异性与针对性[N];人民武警;2004年
2 本报记者 汪涛;用创新性技术提供差异性产品[N];中国冶金报;2011年
3 ;地下水对工程设计的影响研究[N];北京日报;2001年
4 余幼墨;差异性:剧场经营的方向[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闫立良;基金差异性投资雏形显现[N];证券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殷亚平;产品要有差异性[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7 特派记者 徐晶卉;承认差异性,增进互补性[N];文汇报;2011年
8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彭澎;广佛肇一体化要处理好同一性和差异性[N];南方日报;2011年
9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陈磊;环境对健康影响研究缘何成“无米之炊”[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萍;民营化改革对中国林业产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叶光毓;我国区域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王新娜;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三位一体”项目对宁夏盐池县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英日;儒学思想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陈世宁;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8 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鲁弘;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安;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红梅;上海白领旅游消费偏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鲁华;中西当代广告作品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4 任远;英汉音节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李晓东;中日汉字设计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涛;论宽容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7 尚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齐辉;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沈南;组织单元间的差异性对信息系统应用绩效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马珂;国产情景喜剧地域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3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