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前后译诗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8-12-12 10:03
【摘要】: 五四前后,中国的译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译诗主题从五四前以启迪民智、反帝爱国为主发展到五四后以解放与革命、民主与科学、追求人性自由为主,诗体也由五七言古体转变为白话新诗体。这种译诗的转型正是翻译文学在特定时期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历史性变化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比五四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中国诗歌翻译的差异,从多元系统论视角描述了五四前后诗歌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地位的历史性变化,从而论证了诗歌翻译在主题选择和诗体方面具有动态的性质。 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都可视为系统,而非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社会符号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系统,因而是多元系统。文学也可视为一个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中,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系统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地位并非静止不变,它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不停地运动。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文学在整个目标文学系统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作用是维护或强化现有文化(文学)系统,但是当目标文学处于幼稚、弱小或危机状态时,翻译文学则可能走向整个文学系统的中心,成为引进、塑造新文学的主要力量。这时的译者在主题上,会选择能引进新思想的作品,而在翻译规范上,可能采取过分异化或带有强烈的革命性的形式,从而引进新的文学语言和模式。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历史正好印证了佐哈尔的理论。 在对比过程中,本文主要从诗歌翻译的主题和诗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诗体又分为语言和韵律两个方面。 文章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提出中心论题,介绍全文理论基础、论证方法与模式,并作相关领域研究调查。 第二章给出多元系统论之动态研究理论依据,分析动态研究解释五四前后译诗转型的合理性。 第三章为五四前后译诗主题变化之动态研究,分析五四前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文学系统的变化,最终导致翻译主题的变化。主要内容有:五四前后社会对文学系统的影响,译诗主题群体特征对比,译诗主题个案对比。 第四章为五四前后译诗诗体变化之动态研究,分析五四前后社会环境变化带来文学系统的变化,最终导致翻译策略的变化。主要内容有:五四前后社会文学系统的变化,从带来译诗诗体的变化。 第五章为结论,得出结论:五四前后,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诗歌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诗歌翻译在主题和诗体方面呈现动态性质。 描述翻译学突破传统先验性的等值研究的孤立与狭隘,关注影响翻译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解释翻译生成、消费以及在目标文学系统中的功能与运作,从而更为客观地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从多元系统论角度对两个时期的诗歌翻译主题和诗体进行动态研究,探讨翻译活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翻译学研究价值和创新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046;H059
本文编号:2374374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046;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瓒;论新诗的文体建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蓝棣之;论社会、历史对新诗形式演变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5年08期
3 高玉;对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3期
4 陈晖;中国现代新诗流变与外来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3期
5 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6 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7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8 廖七一;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9 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论20世纪中国新诗语言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0 王光明;自由诗与中国新诗[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374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