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图像接受及其意义之流转
[Abstract]:The visual transformation, visual continuity and visual image form of literary language itself provide the premise and condition for the acceptance of literary images, but the prosperity of images (especially movies)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reading mode, which is comprehensive. The advantage of technology and universality makes image acceptance become the aesthetic fashion of this era. Image acceptance and the joining of image make the literary meaning face deconstruction and turn on acceptance. Image acceptance can only be infinitely close to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text, but it can not be fully understood and expressed. The image is only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 and can not transcend the text part of the "report".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J];文史哲;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网络文学刍议[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晋中;;文学的疆域[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滕志朋;沟通、整合与推进——略谈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定位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李敬敏;;文学观念漫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鸿;;网络文学的强势与窘境[J];粤海风;2010年04期
6 李娟;;论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J];中州学刊;2010年06期
7 谭洪刚;;论网络文学的接受与经典性问题[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12期
8 黎跃进;制约与超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政文;走近与走进:两种文学史论的描述研究[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张德祥;文学触“电”杂谈[J];中国电视;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杨匡汉;;关于共和国文学——《共和国文学50年·绪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4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马玉红;;梁实秋伦理的文学观之阐释[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郝雨;杨剑龙;葛红兵;黄惟群;杨斌华;杨扬;郜元宝;郑涵;凌寒;;“微”阅读泛滥文学何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8 刘纳;;沈雁冰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功绩[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9 张子良;;文学本质与价值观念——评程麻《文学价值论》[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德华;;文学的漫游 作品的回顾——记郭沫若文学作品欣赏晚会[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扬;一个人的观感:2006年度的上海文学[N];文汇报;2007年
2 洪兆惠;谁还在意文学[N];辽宁日报;2008年
3 李万武;到文学好人堆里亮相[N];文艺报;2009年
4 赖大仁;文学在理想中升华[N];文艺报;2010年
5 王艳荣;真的文学是有力量的[N];人民日报;2011年
6 黄乔生;此情可待成追忆:文学博物馆的使命[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的意义不会长期被遮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乔叶;文学,我相信[N];文艺报;2011年
9 旅美学者 南桥;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信仰[N];东方早报;2012年
10 汪政;用文学为故乡作传[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D];苏州大学;2012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志强;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韩敏;《收获》的90年代[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艺;论北杜夫文学中的幽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鲁彩苹;文学媒介革新与传统文学的新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希;津岛佑子文学の女性意识につい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4 蒋李莉;论宫地嘉六的劳动文学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小珍;新媒体文学的审美特性[D];辽宁大学;2012年
6 刘航;新世纪以来的消费文学和消费社会[D];延边大学;2009年
7 谢志远;清末民初社会思潮对文学观念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姣;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王奋飞;潜在的实现: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孟伟欣;志贺文学中的妻子形象[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74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