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性维度看反讽的演化历程
[Abstract]:As a literary rhetorical device, irony gradually draws closer to philosophy and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is constantly explored. Subjectivity is not only the core dimension of irony, but also a key concept in western philosophy. Romanticism, existenti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are all discussed and applied.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hilosophy, the subjectivity of irony shows a tendency of getting rid of abstraction and moving towards reality. This trend shows a way forward for Rorty's new pragmatism iron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范玉刚;;文艺学范式的重构及其文化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忠洋;;文学交流中的主体性诉求[J];名作欣赏;2006年10期
2 郭聪;顾雅青;;试论《红楼梦》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译文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任光翠;;浅谈艳俗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王若水;关于反映论、主体性、人道主义的一些看法[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4期
5 袁榕;;论文学翻译中平等对话与创造性的把握[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6 李家波;;试论文学翻译的属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王金山;;“主体性”的张扬与膨胀——“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美学文艺学影响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段恺;;文学批评关键词“反讽”之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任亚地;;当代艺术中历史图像的挪用与解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殷素珍;;反讽与诗意——昆德拉与王小波比较谈[J];电影评介;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颐武;;新世纪的中国色彩记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5:色彩与城市生活[C];2008年
2 高楠;;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纠葛[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盖生;;负刃效应:新时期文学理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认定的偏失[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批判与当下诉求[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吴元迈;;再谈文艺和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游小波;;对市场经济与当代文艺发展的辩证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峰;关于表扬的原理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N];辽宁日报;2008年
2 杨春时;超越主体性文论 建立主体间性文论[N];文艺报;2003年
3 牛学智;主体性问题与文学理想的当代处境[N];文艺报;2010年
4 李建军;还是现实主义有热情有精神有力度[N];文艺报;2005年
5 陈振华;正视问题 回归理性[N];安徽日报;2009年
6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7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方锡球;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维度与要义[N];光明日报;2000年
9 郭郁烈;互文的可能性[N];甘肃日报;2004年
10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3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徐杰;文学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D];吉林大学;2012年
9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静;新感受力四重奏[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育宏;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兰州大学;2006年
2 王萍;论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D];厦门大学;2009年
3 朱芫;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扬州大学;2005年
4 何卫;从译者主体性角度重新评价《飘》的傅译本[D];武汉大学;2005年
5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洪毅;“观念”介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的社会指向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祥杰;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主体审美论[D];浙江大学;2006年
8 覃鸿延;女性主义框架下文学翻译中的性别问题[D];兰州大学;2006年
9 周玲;翻译不确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江慧敏;从哲学阐释学视角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12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1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