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浅析巴金《寒夜》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ZD016
【分类号】:I046;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3 王萃萃;;求取真经是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关键一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刘成萍;;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的变异——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5 杨叶;;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互动性理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吴小鹏;;赛珍珠《大地》的形象学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7 禹权恒;江桐;;“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李夫生;;跨越性与文学性: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的基石[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龙瀛;;浅析跨文化语境中文学人物形象的“多义性”——以唐吉诃德形象和“唐吉诃德式”人物形象的关联为视角[J];大家;2012年14期
10 吴琳;;文学变异学视野下的语言变异研究[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红梅;金学铁与鲁迅的杂文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飒;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郭盈伶;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舒子芩;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俊;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平;新感觉的诱惑[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熹;林译言情小说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建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严绍t,
本文编号:2506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0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