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性哲学考察:当代西方批评史上重要概念之阐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春华;;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评析[J];求索;2007年08期
2 祁晓冰;;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学解读[J];求索;2010年07期
3 周卫忠;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方国武;;试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张应中;20世纪70年代出生诗人创作现状批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徐朝友;鸳鸯蝴蝶派对柯南道尔小说女性形象的移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唐妮亚;;浅谈文学的对话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8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9 史敏;;灵魂的文本 异度的空间——《我弥留之际》和《宠儿》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陈凯;黄梅;;《西厢记》与难题考验仪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宋一苇;;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接合[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郑祥福;李双套;;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詹明信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牛光夏;;电视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民间影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刘长江;;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胡s,
本文编号:2555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