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空间结构与文学功能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黎慧;;民族聚居区建筑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分层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10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勇,吴燕;大众传播与文学功能的重新审视[J];文艺争鸣;2004年04期
2 陈伯海;诗的语言和诗的文化——汉语及其文学功能浅探[J];中国韵文学刊;1988年Z1期
3 谢仁敏;《史记》人物独白的文学功能[J];阅读与写作;2004年04期
4 陈思和;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马大康;接受范式与文学功能[J];文史哲;1992年05期
6 樊德三;中国古代的文学功能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李虹;索隐派述评[J];红楼梦学刊;2005年06期
8 肖本进;;试论《雷雨》中的语用前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王丹阳;;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乃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兼论文学翻译的创作本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敬敏;;文学观念漫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实现大跨度钢屋盖轻量化[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与屋盖钢结构轻量化[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尹德钰;刘善维;;山西省空间结构十年来的发展与展望[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张翰卿;;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5 ;关于成立“空间结构委员会"的倡议[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6 ;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7 王世豪;;城市聚集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以顺德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赵媛;郝丽莎;;江苏省能源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电力工业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涂远军;吴金志;张毅刚;;钢管贯通焊接空心球节点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卓新;董石麟;;基于仿生学的空间结构形体设计[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华;钢结构建筑优化设计尤为重要[N];建筑时报;2007年
2 张兰阁;场效应与小剧场的空间结构[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合肥 刘继潮;“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N];黄山日报;2006年
4 孙芸;马克俭:最大爱好就是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傅晓峰 实习生 孙鑫;《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N];济南日报;2006年
6 傅秋瑛;历经艰辛终不悔 钢结构领域创奇迹[N];科技日报;2006年
7 陈应久;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刍论[N];贵州民族报;2007年
8 记者 杨振军;科学规划 提高新建房屋抗震性能 优化空间结构[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9 记者 拓玲;未来12年重点扶持四大区域[N];西安日报;2008年
10 ;空间结构复杂化 产业结构分化[N];湖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赵书茂;基于GIS的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4 杜华强;森林排列空间结构分形地统计描述及其与热场之间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祝影;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爱华;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陈大鹏;城市战略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少杰;中日首都圈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梁青;城市居住空间的新秩序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4 王庆伟;长春郊区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鲁晓勋;区域一体化视野下大西安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邵于宁;实时车载导航系统中的电子地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7 徐东彬;人力资本空间结构及合理布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吴昕;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杨丽芳;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黄智略;关于构建“海峡旅游区”空间结构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5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