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艾略特与冯至诗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4 02:47
【摘要】: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轮回中的辉煌瞬间。后者主要表现为:(1)冯至的"存在"观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艾略特的"存在"观则强调生命生存的意义;(2)冯至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世俗人生"正当死生"的重要性,强调"死后的高尚",而艾略特赋予"正当死生"以宗教情怀,强调"死后的责任";(3)冯至的思想提倡伦理自觉,倡导"舍生取义",艾略特则提倡信仰自觉,呼吁"牺牲、泯灭、重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7 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9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3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6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7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董莉莉;模糊边缘——场所创作新理念的尝试性探索[D];重庆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胜莉;;世界的荒谬与个人的孤独——浅析存在主义文学观[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许彦政;;《围城》与《局外人》存在主义之比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崔化;;延宕与死亡——《哈姆雷特》与《喧哗与骚动》的“死亡”基调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余雅萍;;死亡的观照与超越——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感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秀美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5 李戎;;生之留恋,死之震撼——试论悲剧魅力产生的根源[J];英才高职论坛;2005年01期

6 马英;;卡夫卡与陈染的语象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崔斌;;后现代语境下存在主义美学的当代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8 翁君怡;;狂欢化——爱欲与死亡的交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卫娟娟;;悲剧命运中的死之悬解[J];知识经济;2009年15期

10 许志强;;关于《圣殿》的译名及题解[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东明;残缺世界里的思想行者[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涛;死亡—永生之门[D];西南大学;2007年

3 卢玉;女性的自我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牟学苑;和而不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朗;论雅斯贝斯的悲剧学说[D];苏州大学;2003年

6 郭雯;精神与存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2555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55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