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学中的劳动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9:12
【摘要】:劳动与文学的联姻是自文学产生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工神圣”等思潮的影响,五四及左翼文学作家对劳动及工农劳动者的书写一度非常热闹。到了延安时期,中国作家对劳动的书写开始呈现繁盛之势,而且延安文学中的劳动叙事也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特点。本论文以延安文学中的劳动叙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和文学文本进行参照细读,重在探讨劳动叙事与社会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及文学审美之间的复杂关系,考察延安文学中劳动叙事的发生,解析并反思与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系列,并对劳动之于经济关系、军民关系、干群关系及家庭关系的影响和相关的新伦理的生成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同时剖示了延安文学中劳动叙事的多元美学风貌和审美特点。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的主体包括四章:第一章“现实与传统:劳动叙事的发生”,从社会历史现实、思想文化背景及特定的文学环境来探讨延安文学中劳动叙事的发生。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劳动者地位的提高,经济体制的革新以及统一思想的整风运动影响了延安文艺创作者的关注重心和文化选择,尤其是中共特殊历史阶段所进行的生产自救和建设运动更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共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和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等对劳动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崇,则是延安文艺创作者热衷于劳动叙事的重要文化背景和思想动力源泉。另外,延安时期与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政策,多元化的文艺创作群体以及以工农兵为主的文学接受群体,也影响了延安文学中劳动叙事的广泛生成及其存在面貌。第二章“自我的重塑:劳动叙事中的形象构建”,梳理分析了延安文学中三类与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系列,概括总结了劳动英模和二流子形象塑造的叙事模式,并对劳动和劳动工具之于知识分子身份重塑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释。首先,延安文学中的劳动创构了崭新且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劳动英模形象,其中女劳动英模的形象更为吸人眼球,劳动英模形象刷新了人们对英雄和劳动观念的认知,对于劳动者塑造新的自我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要求,劳动英模形象的模式化倾向也较为明显。其次,劳动改写了五四文学以来的二流子形象,是其重塑“好人”身份的重要途径。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二流子形象的塑造也遵循了一定的叙事模式。再者,劳动重构了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从五四文学中的启蒙者下移为延安文学中的被改造者,而劳动则是知识分子重构自我,向无产阶级劳动者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三章“除旧更新:劳动叙事中的伦理想象”,论述了劳动对于延安文学中经济关系、军民关系、干群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及相关新伦理的生成。延安文学中自主劳动形态的产生和集体劳动方式的出现,冲击了旧社会东佃关系和劳资关系中不公平的阶级伦理,同时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新伦理;在社会政治运动和相关政策的导引下,延安文学中的劳动促成了互助融洽的新型军民关系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崭新干群关系,但这其中文学更多地充当了政治的传声筒,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文艺创作者对政治的独特思考。延安文学中的劳动还改写了传统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兄妹关系、妯娌关系等其他家庭关系,并着力于在广阔的时代和社会政治背景下构建家庭成员间的勤劳、平等、和睦的新伦理。这既有一定的现代意义,同时也体现出符合时代政治需求的对传统伦理某种程度的皈依。第四章“明丽的主色调:劳动叙事的美学风貌”,概括剖示了延安文学中劳动叙事的美学风貌和审美特点。延安文学的劳动审美呈现出以悲苦为陪衬,以明丽、愉悦为主色调的情感基调和以崇高美为审美主流同时兼有优美个案的多样化的美学风貌。延安文学的劳动审美开拓了宏大壮阔、纯净且富有力量美的崇高美,同时以孙犁为代表的优美个案丰富了延安文学的劳动审美表达。不过,无论是崇高美还是优美,都与政治意识形态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总体而言,延安文学中的劳动叙事在形象塑造、伦理构建和审美表达上相较以往有许多新的开拓,同时也因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规约而出现了某些艺术上的局限,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审美的政治化等。这些价值与局限都在十七年文学的劳动叙事中得到了鲜明而充分的体现,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尚存在研究探讨的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55369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秦彬;“改造”话语与延安文学[D];南开大学;2013年
2 杨青;马列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3年
3 刘洁;“走向解放”: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的农业劳动[D];南开大学;2012年
4 程娟娟;土改文学叙事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6 朱秀清;延安文学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珲;婚姻的革命与革命的婚姻:解放区文艺作品中的婚姻家庭关系调整[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郝仪;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政治动员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3 张明;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解读[D];南京大学;2012年
4 俞晓娟;沦落与改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春;话语立场嬗变历程中的现代性折射[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朱其永;马克思劳动观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5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5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