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两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中的未来世界

发布时间:2020-07-14 20:36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小说中开始描写未来世界;时隔一个世纪,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中又出现了末日书写与未来想象。百年之前,晚清小说家们力图挣脱中国古代的“谏往”文学传统,出于国家强盛的诉求书写未来。晚清强国梦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难以缝合,催生了这一时期小说的独特叙事。这些“未来完成时”的中华复兴图景,是一道有待完成的填空题。1990年代以后,在抵御外敌和治理国家两方面,中国文学的未来书写从“填空题”转换为“应用题”,跳出了晚清的困境,也存在隐忧。跨越两个世纪之交的,还有未来世界中的个体。乌托邦著作和反乌托邦文学对“去私”问题的处理,通常以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为逻辑起点。褫夺个人的婚恋权利,日渐受到质疑和解构。关于个人的另一纷争是个体的思想,统治声音亦或开发民智,百年来不断角力。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欲望的放纵取代了对身心的囚禁,然而回望晚清小说中的无心谶语,这条柔软温存的幸福大道可能通往新的奴役。文学和时代的百年递变,也呼应着我们生存的宇宙时空。晚清以来半个多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技术的幼稚病,到了20世纪末,变成中国文学对科技的悲观和救赎。21世纪初,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小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忧虑宇宙本身的衰亡,在悲观决绝中体现出脆弱而高贵的文明关怀。伴随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学中的未来世界褪去了躁动的憧憬,沉重地守望着文明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精神的深化起到了“扬弃”作用。与此同时,文学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力则日渐衰微。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国武;;批评的理论视角变迁——晚清谴责小说研究的历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朱敏雅;;妇女与中国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胡t

本文编号:2755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55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