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延安时期鲁迅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1:54
【摘要】: 本文试图对延安时期各种鲁迅现象进行梳理,探究这些现象发生的历史原因,并对其作出解释,从而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对延安阐释鲁迅的得与失做出客观的认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22日中共发出三封电报就鲁迅去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展示了一个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政党所具有的胸怀和眼光,中共也就在此刻开始将鲁迅视为同路人进行阐释、解读。鲁迅的政治化之路也从此——去世之后——开始起程,而主导这个过程的不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而是根据地远在西北的共产党。以延安为根据地的中共逐渐的把鲁迅竖为一面意识形态化的文艺界的旗帜,并且在这面旗帜下汇聚了一大批富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推动中国革命进程加速前进。文人的政治价值被发挥到了空前高的位置,“鲁迅”的政治价值也在同时被固定,而“鲁迅”复杂的精神内涵自然从多极简化为单极。虽然这种演变的脉络十分清晰,但当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其中繁复的文事和人事远比后人简明的总结更能给我们启迪。呈现在史册中的叙述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到达的结局,历史筛选折射的世态人心和政治谋略更令人难以释怀。 鲁迅纪念活动在延安时期经历了高低起伏的变化,但政治取向是贯穿始终的。在一系列纪念活动中,鲁迅经过多方论证已经是中共的一分子,而且后期的文学活动是在呼应中共的主张,在思想上甚至已经接受了中共的领导,这样的发现和提法实际上是向来到延安的文化人指出了自己的命运——跟党(中共)走。那么,以鲁迅为中介,号召更多鲁迅追随者向中共靠拢,千方百计“党化”鲁迅的努力是为了将背后千千万万的“鲁迅”悄然聚集在中共旗下,争取民心,壮大实力。这种权宜之计取得了显著成效,既宣传了鲁迅,汇集了人气,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不过这在普及鲁迅的同时也对“鲁迅”形象造成了损害。 毛泽东的鲁迅评价在鲁迅研究史上以其高度的整合性超越了此前所有有关鲁迅的评价,他本人在中共的权威地位以及高远的政治眼光更加强化了鲁迅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毛泽东毕竟是以领导人的政治眼光审视鲁迅的存在意义,鲁迅是作为一股巨大的富有潜力的政治资源进入他的战略布局。毛泽东以伟大政治家眼光对各种关于鲁迅的评议进行了抽象概括,从政治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消除了各种分歧,因为他完全理解了鲁迅才会以懂装不懂的方式巧妙地把鲁迅身上最和革命契合的部分放大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误读”了鲁迅,正解了革命。 延安时期鲁迅作品的传播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呈现这样的特点:出版作品集,研究集,作品的注解,重要作品的单行本,作品的改编、演出,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在面上覆盖广,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群众,不同形式的“产品”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人们的需要;从线上来看,对鲁迅作品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全部出版,但是基本上涵盖了鲁迅创作的主要方面。虽然有选择,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为鲁迅传播做出了非常宝贵的贡献。 延安的鲁迅研究实际上一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设想很多,计划也不少,但最终因为各种现实原因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延安的鲁迅研究可以说在整体上是紧紧围绕政治斗争的主线展开,虽然其中也有学理性的探讨,可是在为紧迫的政治斗争造势的形势下,这些声音显得更加微弱。萧军主持的“鲁迅研究会”发挥了主要角色,其他文人关于鲁迅的相关论述也成为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声音。 鲁迅对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如果从各种对鲁迅的高调评价和令人热血高涨的口号去推断,我们一定会认为和鲁迅精神比较接近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多的,然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并不为过,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任何亮点,只是这短暂出现的光芒真如划过天际的流星,来得突然,去得悲凉。这短暂的光芒就是所谓的“鲁迅风”杂文和一系列的“暴露黑暗面”的文学作品。“整风运动”前知识分子试图重新唤醒自己理解的“鲁迅精神”的“疯狂”行动引来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整顿,此后知识分子进入党的序列,延安文风为之一变,关于鲁迅也不再有争议。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余玲玲;关于“学衡”诸问题之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周晓风;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纪念抗日战争战争胜利60周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陈锋;;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辨[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7 金河林;同步与差异——社会进化论对于鲁迅与申采浩的影响[J];当代韩国;2005年03期

8 陈骏涛;百年中国文学悖论探议[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9 谢晖;经验哲学之兴衰与中国判例法的命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刘全娥;李娟;;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及其学术价值[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柏定国;;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革命情结[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王少青;;毛泽东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罗浩波;;风骚绝代回天手 诗词大国推盟主——毛泽东与柳亚子、郭沫若诗词唱和探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梁星亮;;论毛泽东的文化创新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白永瑞;;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9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就亡与启蒙之间的困惑——王实味文艺思想简论[D];河南大学;2001年

2 张则振;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文化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汤建荣;评张君劢的人生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孙晓文;失态与狂欢[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传敏;“化大众”与“大众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贾延祥;《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张大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胡风文艺思想及人格内涵[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55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55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