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鲁迅现象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余玲玲;关于“学衡”诸问题之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周晓风;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纪念抗日战争战争胜利60周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陈锋;;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辨[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7 金河林;同步与差异——社会进化论对于鲁迅与申采浩的影响[J];当代韩国;2005年03期
8 陈骏涛;百年中国文学悖论探议[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9 谢晖;经验哲学之兴衰与中国判例法的命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刘全娥;李娟;;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及其学术价值[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柏定国;;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革命情结[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王少青;;毛泽东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罗浩波;;风骚绝代回天手 诗词大国推盟主——毛泽东与柳亚子、郭沫若诗词唱和探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梁星亮;;论毛泽东的文化创新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白永瑞;;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9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就亡与启蒙之间的困惑——王实味文艺思想简论[D];河南大学;2001年
2 张则振;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文化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汤建荣;评张君劢的人生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孙晓文;失态与狂欢[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传敏;“化大众”与“大众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贾延祥;《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张大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胡风文艺思想及人格内涵[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55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5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