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

发布时间:2020-10-09 19:48
   20世纪初期,中国从晚晴的崩溃走进了民国时代的飘摇,内忧外困之下,现代都市也在萌生。彼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亚洲的经济中心,其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速度令人惊叹。与此同时,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家族之余音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市井之音亦共存,张爱玲就是这共鸣的产儿。她出生在衰败义腐朽的贵族家庭,一边接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染;一边又通过母亲和上海,接受到了西方以及现代化的空气。笔者在补充和更正前辈评论家关于张爱玲的写作观与政治立场的几个肓点的基础之上,将重点书写张爱玲的终极信仰及其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与信仰状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探讨: 一、被忽视的写作观与被误读的政治立场。这一部分将从张爱玲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还原她对“真”的追求,对国家看似无爱实则深爱的态度,以及对“古老的中国”这一历史意象及写作策略的运用。 二、张爱玲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这一部分将力求全面地呈现出在混乱时代,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各类新旧人物,是如何在时代的断裂与变化之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维系自己的生存,抵抗外界的冲击。 三、中国人的信仰状况。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人物信仰状况的提炼,书写出中国人的信仰状况。既:对“人”的依赖,对命运的确定,对生命意义止于追问的态度。 四、张爱玲的生命观。了解作家的终极信仰,就必须先了解她的生命观。这一部分,剖析出了张爱玲立足于生命的循环、与死亡相伴,以及回归现实生活的生命观。 五、张爱玲的终极信仰。这一部分,将总结出张爱玲对“爱”,以及对“地母精神”的期待与信仰,并呈现出这背后所蕴含的跨越时代的永恒性。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张爱玲被忽视的写作观与被误读的政治立场
    第一节 书写背景:乱世之伤
    第二节 被忽视的写作观:“真实”与“真人”
    第三节 被误读的政治立场:国,不爱与爱
    第四节 张爱玲的古老中国
第二章 张爱玲笔下人物的乱世生存哲学
    第一节 遗老、遗少、世家第三代子弟的生存哲学
    第二节 都市青年、都市女结婚员、都市太太的生存哲学
    第三节 老妈子的生存哲学
第三章 中国人的信仰状况
    第一节 对“人”的依赖
    第二节 对命运的确定感
    第三节 老子的后人:止于追问
第四章 张爱玲的生命观
    第一节 生命的轨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回环
    第二节 生命的态度:向死而生
    第三节 生命的归旨:回归生活
第五章 张爱玲的终极信仰
    第一节 爱情
    第二节 地母及地母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裕彬;;绣在屏风上的鸟——解读张爱玲与中国传统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涂清花;陆美娟;;禅:另一只眼看张爱玲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王进;;张爱玲《传奇》的“镜像世界”与现代中国寓言[J];东方丛刊;2006年04期

4 刘洪涛;张爱玲小说中的戏曲意象[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李欧梵;重绘上海的心理地图——在华东师大的讲演(2002年5月21日)[J];开放时代;2002年05期

6 莫林虎;张爱玲作品中的禅学意蕴[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葛红兵;;中国思想的欠缺与无神论世界感情的建构[J];花城;2002年04期

8 王巧凤;孤云漂泊复可依——基督精神与张爱玲[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9 田美丽;论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的死亡意识[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834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4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