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著书”说源流探析及文学理论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5 02:47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在孔子的“诗可以怨”和屈原的“发愤以抒情”的基础上由司马迁系统提出。在司马迁看来,历史上伟大的作家的作品的产生都是由于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当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时,因此借著述来抒发他的“愤懑”不平和实现他的人生理想让生命力放出更加绚丽的火花。从而产生了“不朽”的文学作品来激励后人奋进。司马迁之后,刘勰、钟嵘、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归庄等进一步发展“发愤著书”说。刘勰提出的“蓄愤”说,强调情与文、真与美的联系,钟嵘《诗品》重视抒写怨愤的诗篇;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主张“以刺为主”,并在《序洛诗》中提出“古今诗歌以愤忧怨伤”为主说;韩愈提出“不平则鸣”,又在《荆潭唱和时序》中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认为“羁旅草野”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而王公贵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此外,如柳宗元的“感激愤悱”说、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陆游的“愤郁中不平”说、清代归庄的“两不幸”说、刘鹗的“哭泣”说等,都赋予“发愤著书”说新的内容。 “发愤著书”说的文学理论意义在于:一是“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之间的关系。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成就了伟大的作品。这种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二是“发愤著书”说表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写作是把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对于作家来说,特别是对于“愤情”而言,写作是最好的发泄方式。三是“发愤著书”说强调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中国知识分子“发愤著书”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著书”来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四是“发愤著书”说明确了艺术生命力——真实感的源泉。“愤情”如其本然地揭示着艺术家所容受的现实世界与性命大体的现实关系,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价值观生存观。是艺术作品获得“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基础,艺术生命力不朽的源泉。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发愤著书”说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二、“发愤著书”说之源
(一) 《周易》中的“忧患意识”
(二) 《诗经》中的“怨刺诗”
(三) 孔子的“诗可以怨”说
(四) 屈原的“发愤以抒情”
三、“发愤著书”说之流
(一) 刘勰的“蓄愤”说与钟嵘的“怨愤”说
(二) 白居易的“感时发愤”和韩愈的“不平则鸣”
(三) 柳宗元的“感激愤悱”说和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四) 从陆游“发愤著诗”到李贽“发愤说”等等
四、“发愤著书”说的文学理论意义
(一) “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之间的关系
(二) “发愤著书”说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
(三) “发愤著书”说强调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发愤著书”说明确了艺术生命力——真实感的源泉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1572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发愤著书”说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二、“发愤著书”说之源
(一) 《周易》中的“忧患意识”
(二) 《诗经》中的“怨刺诗”
(三) 孔子的“诗可以怨”说
(四) 屈原的“发愤以抒情”
三、“发愤著书”说之流
(一) 刘勰的“蓄愤”说与钟嵘的“怨愤”说
(二) 白居易的“感时发愤”和韩愈的“不平则鸣”
(三) 柳宗元的“感激愤悱”说和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四) 从陆游“发愤著诗”到李贽“发愤说”等等
四、“发愤著书”说的文学理论意义
(一) “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之间的关系
(二) “发愤著书”说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
(三) “发愤著书”说强调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发愤著书”说明确了艺术生命力——真实感的源泉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向军;;试论“诗穷者而后工”的内在原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刘建琼;;“发愤著书”之说小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孟修祥;论司马迁“发愤著书”与对屈原人格精神的认同[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赵志成;;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本文编号:2841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4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