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80后”文学批评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3:19
   “80后”文学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潮流,属于“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80后”文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现以来,发展至今已超过十数个年头,在现今这样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十年,足以使一个潮流从幼稚走向成熟。这十年中,“80后”文学由一夜暴红,到一度寂然无声,可以说有高峰也有低谷,在其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批评由最初的缄默——这种缄默或可理解为被传媒批评抢夺了话语权的无奈之举,到近些年的逐渐接受并开始扶持“80后”文学的发展;传媒批评由积极介入到逐渐撤出;学院批评开始加温。可以说,有关“80后”文学的批评几乎是与“80后”文学同时出现的,批评在“80后”文学的研究中是极其重要但又极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当下,文学被置于复杂的社会语境之中,纯粹的文学研究已几乎成为不可能。如何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成了研究者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即是在此思考的基础之上,以“批评”为角度,探讨“80后”文学批评的历史、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同时,“80后”批评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当下性,使得“80后”文学批评的经典性倍受质疑,本文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提供经典结论而在于提供一种思路和角度,以供以后的研究者批评或参考。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选择本论题的意义。此外,本部分还对“80后”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概括。 第一章主要是对“80后”文学批评中有关“80后”文学产生背景等方面研究的分析与总结,这部分共分为两小节,第一节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80后”文学是谁提出来的以及关于“80后”文学命名合理性的讨论。第二节是对“80后”文学具体产生背景研究的分析。 第二章主要是对“80后”文学创作及文本研究的分析。该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80后”文学创作者的研究,包括对创作者分类的讨论及创作者研究现状的简单述评。第二节是本章中的重点节,主要是对“80后”文学文本研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研究现状概述和具体的研究热点梳理。 第三章主要是对“80后”文学读者研究分析。第一节首先论述了“80后”文学畅销的原因,并结合相关批评文本,将“80后”文学畅销原因概括为三个方面:对读者审美期待视野的重视;对畅销因素的准确把握;对读者群的准确定位。其次,对“80后”文学读者的新特质进行了研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读者的偶像化情结;阅读期待视野的特殊性;自觉的反馈意识与强烈的反馈冲动。 结语部分中论者又一次强调了“80后”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大胆预测了“80后”文学以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两种走向。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80后”文学研究现象分析
    第一节 关于“80后”命名及其合理性研究的分析
        一、“80后”是谁提出来的
        二、关于“80后”命名合理性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80后”文学产生背景研究的分析
        一、期刊转型,《萌芽》发力
        二、网络预热,仓促登场
        三、消费文化催熟
第二章 “80后”文学创作者及文本研究分析
    第一节 “80后”文学创作者研究
        一、关于“80后”文学创作者分类的讨论
        二、“80后”文学创作者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二节 “80后”文学文本研究分析
        一、“80后”文学文本研究现状的述评
        二、“80后”文学文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80后”文学读者研究分析
    第一节 “80后”文学缘何畅销
        一、对读者审美期待视野的重视
        二、对畅销因素的准确把握
        三、对读者群的准确定位
    第二节 “80后”文学读者的新特质研究分析
        一、读者的偶像化情结
        二、阅读期待视野的特殊性
        三、自觉的反馈意识与强烈的反馈冲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云;;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为旨归的文学阅读[J];山花;2010年22期

2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姚晓雷;;批评是因为惴惴不安[J];上海文学;2003年11期

4 邵燕君;徐则臣;徐妍;李浩;费祎;王嵘;;文坛的变局和我们的选择[J];西湖;2011年03期

5 周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王敬民;王红梅;;试论乔纳森·卡勒的文学体制观[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7 许俊莹;;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与合法性问题[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12期

8 毕光明;;多元批评格局中的纯文学批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徐华锋;;文学批评中意识形态的影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10 裴吉荣;;心性的交流,灵魂的冒险——浅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J];学理论;2010年2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D];浙江大学;2005年

4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5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6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8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李蔷;《创造季刊》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颖波;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二十年(1983—2003)[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连君;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D];山西大学;2004年

5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甘会云;20世纪初新文学批评的及物性和理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红艳;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永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批评及其转型[D];青岛大学;2004年

9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10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7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87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