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发布时间:2020-11-18 18:13
   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都,以其悠久的城市历史,浓郁的文化氛围,大气的城市性格吸引了历代文人的关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现代文明不断涌入,北京的文人们通过创办刊物,举办文艺沙龙,进行文学创作等多种活动,影响着北京城市形象的生成,并通过个人城市经验,在文学作品中再现了北京城物理空间下的千年帝都遗韵,也衍生了在对“乡关何处”追寻过程中,以北京城为原型和寄托的种种文学想象。正如学者所说,北京“作为一种文化的共同体,替代了乡土中国的国家与文化地位,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从这一角度出发,北京也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既负载着真实的物理空间,同时又被文学建构成一种文本形象。”1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留下来的大量城市景观和民俗风情,是文学作品中北京形象的直接体现,也是作家与城市之间交流对话的物质基础。依托这一基础,现代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构成了城市与作家、作品间的基本联系。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呈现在作品中的现代北京的城市景观及人文风情等。如巍峨的紫禁城,雅致的四合院,曲折的胡同等特色建筑;世故圆滑的小市民,落魄的旗人子弟,骆驼祥子式的下层贫民以及那些骄奢虚伪的上流官宦等居民形象;特色的饮食,俏皮的京话俚语,另类的庙会活动等充满京味的人情风俗等。 除了物理空间下的北京,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们还努力塑造了一个存在于想象场域里的北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动荡政局与战争阴霾,以及现代作家们多愁善感的文人情怀是该种北京形象的主要成因。借由这一精神寄托和想象的北京,作家们来抒发自己或孤独落寞,或怀念乡土,乃至民族复兴的种种意愿。由此北京也成为以“前线诗人”为代表的作家们的荒凉“战场”,以京派作家为代表的作家们的精神家园,以林语堂和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作家们理想中的近于思想,注重自然、文化、娇媚和生活方法的都市田园。总而言之,在这一场域里,北京承载更多的是作家们对“乡关何处”的精神寻求。该种形象也与北京千年帝都的景观遗韵相互补充,一道构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文学·文人·城市
    1.1 文学想象中的北京
    1.2 文人与北京形象的生成
第2章 文学场景:千年帝都的遗韵
    2.1 古都城市景观
        2.1.1 皇城
        2.1.2 四合院与胡同
    2.2 皇城居民形象
        2.2.1 小市民
        2.2.2 下层贫民与旗人
        2.2.3 名流显贵
    2.3 京味民俗风情
        2.3.1 饮食
        2.3.2 京话
        2.3.3 观剧与逛庙会
第3章 精神世界:“乡关何处”的追寻
    3.1 寂寥的荒野古城
    3.2 他者的精神家园
        3.2.1 城市中的“他者”
        3.2.2 守望精神家园
    3.3 闲适的都市田园
结语 双重场域里的北京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平;刘栋;;现代都市小说中的北京想象——以老舍、沈从文、张恨水的创作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2 刘勇;艾静;;京派作家的文化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赵园;;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4 董燕;;林语堂与北京文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唐小兵;;三十年代北平的两道风景线[J];书屋;2007年04期

6 张鸿声;;“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J];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7 江腊生;;当下农民工书写的想象性表述[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8 吴福辉;;“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J];文艺争鸣;2008年01期

9 金春平;;老舍与萧乾的北京:市民记忆与乡村想象[J];粤海风;2009年01期

10 王嘉良;;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J];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黎黎;北京城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D];延边大学;2006年

2 杜永芳;论新时期京味小说对老舍传统的继承与革新[D];青岛大学;2009年

3 赵学佳;现代作家的北京想象与经验表达[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9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89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9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