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抗战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郭沫若与《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19 15:12
   游刃有余于政治与文艺两条战线之间,肩负着政治家和文艺家双重社会形象,始终一副弄潮儿的姿态试图借文艺实现个人理想,这就是中国现代文人一个复杂的存在——郭沫若。他是中国现代文人中第一个被中共大张旗鼓祝寿的作家,也是第一个作家出身的国家领导人,逝世后被中共追认为新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另一面大旗。郭沫若建国后的殊荣与他抗战时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密不可分,更与抗战时期形成的文化领袖身份息息相关。抗日战争成就了郭沫若一生的繁华,也为他建国后文学个性的逐渐消失埋下了伏笔。1941年,中共中央策划寿郭活动,并在当时国统区唯一共产党创办的报纸《新华日报》上进行了大肆的宣传和报道。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社论上颂扬郭沫若是新文化战线的主将,并希望他带领大家一起向前进。这一评论事实上确认了郭沫若文化领袖地位。《新华日报》长期以来对郭沫若抗战形象的塑造,并在郭氏“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将他作为文化领袖推到历史的前台。鉴于抗战时期郭沫若与《新华日报》的特殊联系,本文拟对抗战时期两者关系进行专门深入的考察,希望回到历史的现场,为郭沫若建国后文艺思想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视点。在探讨郭沫若与《新华日报》关系的同时,还原郭沫若作为个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该文主体部分共由“被追认的两面旗帜:郭沫若与《新华日报》的既有评价、《新华日报》与郭沫若抗战形象的塑造、《新华日报》与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型、郭沫若影响《新华日报》精神堡垒的建设”四章组成。从现实已有的郭沫若《新华日报》评价出发,质疑抗战时期郭沫若与《新华日报》的形象和关系是否如后人追述一致。继而先从《新华日报》的视角观看郭沫若抗战形象,再从郭沫若考察《新华日报》报刊性质。在两者的互动之中,揭开历史的面纱,还原抗战时期郭沫若与《新华日报》的动态发展。随着《新华日报》逐渐转变为中共中央机关党报,国共关系的变化,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和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建国之后,中国文化面临转轨之际,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实现转型。以《新华日报》为窗口观察他解放后对抗战文学话语的改造,为建国后郭沫若文学思想转型提供一个新的阐释点。 第一部分引出研究对象:郭沫若与《新华日报》,并对研究客体既有的评价进行简单的梳理。郭沫若逝世后被官方追认为新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一面旗帜,而当时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则被比喻成插在国统区的一面红旗。据新华报人的回忆,郭沫若与《新华日报》在抗战时期就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不仅仅是个人与报纸的关系。由此出发,质疑二者关系是否如此,分析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通过整理《新华日报》对郭沫若的报道,阶段性地塑造了郭沫若抗战形象:民族民主进步的郭厅长——抗战文化的领袖——党的喇叭。随着形势的变化,在《新华日报》成功打造了抗战文化领袖郭沫若之后,郭沫若政治立场和话语指向也发生了转变。结合抗战时期代表作品出版情况,观察郭沫若抗战文学话语场的变化。正文主体的第三部分,细致地对照解放后郭沫若对抗战时期发表于《新华日报》的文本所进行的改造,回过头再看郭沫若与《新华日报》二者关系与抗战形象。本章试图以《新华日报》为窗口看郭沫若建国后文学思想的转型与抗战时期的关系,以及《新华日报》是如何推动郭沫若的转型。 第四部分将镜头投向郭沫若,观察他对《新华日报》的影响。虽然抗战前期,郭沫若与《新华日报》都坚持以“宣传抗日、发扬文化”为己任,但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刚开始两者并没有像现存评论所述那么亲密。寿郭事件、中共在国统区文艺政策的改变、《新华日报》改版等等,《新华日报》逐渐由一般的救亡日报变为中共的机关党报,在国统区形成了以郭沫若为中心的文化精神堡垒。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219.29;I206.6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被追认的两面旗帜:郭沫若与《新华日报》的既有评价
    1.1 鲁迅之后的文化大旗
    1.2 插在国统区的一面红旗
    1.3 质疑郭沫若和《新华日报》抗战形象及二者关系
第2章 《新华日报》与郭沫若抗战形象的塑造
    2.1 酝酿——民族民主进步的郭厅长
    2.2 腾飞——抗战文化的领袖
    2.3 蜕变——党的喇叭
第3章 《新华日报》与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型
    3.1 主情·革命·民族——建国之前郭沫若文艺思想概观
    3.2 转型之窗:《新华日报》
第4章 郭沫若影响《新华日报》精神堡垒的建设
    4.1 同梦不同路:“宣传抗日、发扬文化”并没有让他们走在一起
    4.2 投桃报李:文化界人士被拉到《新华日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正芒;万人空巷识熏莸──话剧《屈原》与《新华日报》的“《屈原》唱和”热[J];党史纵横;2000年06期

2 李怡;;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廖永祥,陶月初;从《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看抗战时期的郭沫若[J];郭沫若学刊;1990年01期

4 陈虹;郭沫若在三厅[J];郭沫若学刊;1991年04期

5 陈晓春;“我们要创造一个世界的文化”─—试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J];郭沫若学刊;1998年02期

6 税海模;郭沫若家族文化性格分析[J];郭沫若学刊;1999年01期

7 柳季;从《新华日报》看郭沫若的党性[J];郭沫若学刊;2000年04期

8 魏红珊;后殖民批评与五四话语转型——以郭沫若为例[J];郭沫若学刊;2001年01期

9 陈俐;论郭沫若在四十年代民族文化建设中的话语转型——兼析“党喇叭”说[J];郭沫若学刊;2003年02期

10 贾振勇;意识形态想象与郭沫若史学研究——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为例[J];郭沫若学刊;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鑫;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天津大学;2011年

2 奚冬梅;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反法西斯宣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肖达夫;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90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0150.html

上一篇:西周文研究  
下一篇:元上都文学活动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