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元上都文学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16:20
   元代实行两都制,有上都和大都。上都,又称上京、滦京,是元朝的夏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大都则是冬都,在今北京。每年三四月至八九月,皇帝巡幸上都,大批大臣扈从,公务之余,他们在上都进行各种文学活动。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上都成为元代的文化和文学中心。这个文学中心出现在草原,打破了传统文学以中原、江南儒家文化圈为中心的地域格局,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上都与大都一样,影响并引领着全国的文学风气,使得上都文学活动,成为元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上都文学活动形成的历史背景条件、发展历程、文人群构成、文学活动形式、文学活动成果的留存考察,以及上都文学创作等几个维度进行论述,共七章。上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元廷的各种文化举措、文人游历之风的盛行等是上都文学活动的历史背景条件。大体而言,上都的文学活动始于世祖中统四年(1263)开平升为上都,终于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历时105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263到1276年,为元代的北方统一时期,由于元廷初建,政务繁忙,文学活动较少,为上都文学活动的兴起期,共13年;1276到1321年,随着南宋的灭亡,元朝进入南北统一初期,南方文士开始有机会来到上都,是上都文学活动的发展期,共45年;1321到1358年,随着英宗至治元年(1321)文臣扈从制度的形成,以及文人游历之风的盛行,大批文臣、游历文人聚集上都,为上都文学活动的繁盛期,共37年。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上都宫城被红巾军烧毁,两都巡幸停止,上都文学活动进入沉寂和终结期,共10年。上都文人群的构成是复杂、多元的。在身份上,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扈从文人,以及征召、执事、游历文人;在信仰、民族、国别上,有文士化的佛道方外人士、蒙古、色目文士,以及少量的属国、外国人士;在地域上,南北特征显著。英宗朝以前以北方文人为主,以后以南方文人为主。北方文人主要为河北、山东人,河北文人以学问博杂、精于谋略、善于政务为特征,他们多进入元政权的决策层,任职中枢机构。山东文人多词章之士,在元廷中多出入教育、翰苑等文化机构,掌文字之职。南方文人以江浙、江西文人为主,他们多通于经史义理、诗文书画,大多入职翰苑等文化机构,以文臣身份扈从上都,是元代中期文坛的主盟者。南方文人中还有以求仕、观风观礼、追慕名流等为目的的游历文人。每年聚集上都的文人,由于生活清闲,往往以同僚好友、乡邦之谊开展各种文学活动,主要有雅集、唱和赠答、谈曲论诗、观书题画等,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上都文学活动成果多所散佚,但是,从今所留存的作品来看,文体上以诗歌为主,兼备词曲文赋笔记等;题材上,以描写游历吊古、上都风情,以及抒情咏怀、题画序跋等为主。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多组诗、诗序注形式。热情歌咏了帝王巡幸、游猎、宫廷宴饮等,描写了草原迥异于江南、中原的风土人情、自然物候等,展现了一统盛世的帝国气象,自豪的时代情绪和兴奋心情;抒发了对自己身处草原生活的幽雅闲适、怀友思乡、政治边缘等百味杂陈的情感,展现了文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气质。形成了以盛世文风为主导的,以铺陈写实、自然真率为风格的上都文学风貌,这在元代文坛是独特的。上都文人丰富的文学活动和创作热情,与大都留守文臣遥相呼应,唱和赠答,传递情感。当他们回到大都后,又将上都所作的诗文传阅交流、序跋题咏、结集刊刻。因此,元代文坛在“大都-上都-大都”的沟通和轮转中,最终实现了两都诗文观念的汇合,共同推动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和盛世文风的形成,引领元代文坛。同时,由于上都文学活动的文坛影响,也将北方民族草原文化的文学书写推向了历史的高潮,上都形象得到了塑造和传播,这在我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种创举。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上都文学活动的背景条件
    第一节 上都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
        一、上都所在地:金莲川草原
        二、两都巡幸制与上都的政治地位
    第二节 促成文人聚于上都的举措
        一、忽必烈时期的两次延揽人才
        二、行科举与文人监试上都
        三、文化机构的建立和文臣扈从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游历之风与文人北上
        一、文人游历目的和时代条件
        二、南方文人北游两都
第二章 上都文学活动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前上都的文学活动
    第二节 兴起:北方统一时期(1263-1276)
        一、忽必烈藩府旧臣文学活动
        二、忽必烈即位后入仕元廷文人之文学活动
    第三节 发展期:南北统一至仁宗朝(1276-1321)
        一、北方文人的文学活动
        二、南方文人的文学活动
    第四节 兴盛与沉寂:英宗朝至元亡(1321-1368)
第三章 上都文人群的构成(上)
    第一节 北方文人群
        一、河北文人
        二、山东文人
        三、其他北方文人
    第二节 南方文人群
        一、江西文人
        二、江浙文人
第四章 上都文人群的构成(下)
    第三节 方外人士
        一、道教人士
        二、佛教人士
    第四节 非汉族文士及其他文人
        一、非汉族文士
        二、外国人士
第五章 上都文学活动的形式
    第一节 雅集
    第二节 赠答唱和
        一、唱和酬答
        二、题赠酬应
        三、上都赠答唱和的文坛影响
    第三节 论诗谈曲与观书题画
        一、论诗谈曲
        二、观书题画
第六章 上都文学活动成果(上)
    第一节 游历吊古之作
        一、游历之作
        二、吊古之作
    第二节 上都风情之作
        一、草原帝都之神圣盛大
        二、淳朴的蒙古风土民情
        三、上都风情之作的艺术特征
第七章 上都文学活动成果(下)
    第三节 抒情咏怀之作
        一、歌咏帝国一统功业与盛世自信
        二、“客愁”之咏怀
    第四节 题画与序跋之作
        一、题画之作
        二、序跋之作
余论
附录 上都文学活动成果留存之文献考察
    一、上都文学活动成果概述
    二、上都文学活动成果之专集
    三、保存于元人别集、总集中之上都作品
参考文献
    (一)古籍及其整理类
    (二)今人著述类
    (三)期刊、学位论文类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洪德;;元代学术环境与元代诗学的学术品格[J];北方论丛;2014年06期

2 查洪德;徐姗;;元人诗风追求“清和”论[J];文学与文化;2014年04期

3 查洪德;;不二古今:元代诗学之“师古”与“师心”论[J];文艺研究;2014年08期

4 施贤明;;论葛逻禄诗人廼贤的江南情怀[J];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01期

5 李舜臣;;楚石梵琦“上京纪行诗”初探[J];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06期

6 查洪德;;元代诗坛的雅集之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邱江宁;;程钜夫与元代文坛的南北融合[J];文学遗产;2013年06期

8 郭鹏;;论元代中期奎章阁的设立对元代诗学品格形成的先导作用[J];文学评论丛刊;2013年01期

9 查洪德;;元代诗学“性情”论相关诸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3年01期

10 申万里;;元上都的江南士人[J];史学月刊;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艳;胡祗遹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苏鹏宇;许有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郭晓燕;王恽著述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郭小转;多元文化背景中元代边塞诗的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方;元代江南的道士与文士[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凤英;邓文原诗文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瑜;元代前期诗歌的叙事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0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0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3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