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纬》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04:47
谶纬思潮是汉代思想发展史中的特殊现象,是构成汉代文化品格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谶纬的研究是全面认识汉代思想特征的基础。我国大陆在谶纬研究上起步较台湾地区、日本学者晚,在单独纬书研究上也主要集中在文献的整理以及经书和纬书关系的比较讨论上。对单独纬书在汉代乃至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孝经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考辨,对《孝经纬》在汉代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在汉代道德建设方面的贡献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共分四章,以下分述之:第一章追本溯源,从字义衍变及言语习惯上纠正学术界对“五经六纬”的误解,认为“五经六纬”并非指谶纬文献,而只是汉代对“天地之数”的一种习惯性表达。在谶纬作者问题上,本文通过论证,提出博士弟子有造作谶纬的可能。在《孝经纬》篇目演变上,本文继承前人学者观点,认为《援神契》、《钩命诀》两部主体由于篇幅过大,在隋代以前很可能单独成篇,故而《隋书·经籍志》不将此二篇列入“七经纬”之中。同时本章对纬书篇名与道教关系也进行了部分论述。第二章在对《孝经》与《孝经纬》的关系上的考察继承前人观点并有所开拓,认为《孝经》在汉代地位的提升与《孝经纬》的造作...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孝经纬》综述
一、“五经六纬”与“纬书”由来
二、博士弟子与纬书编撰
三、《孝经纬》书名解题及意义
第二章 《孝经》与《孝经纬》的关系
一、《孝经》在汉代的地位与《孝经纬》的造作
二、《孝经》对《孝经纬》的影响
第三章 《孝经纬》与汉代思想
一、《孝经纬》与汉代伦理思想
二、《孝经纬》与性情论的演变
三、《孝经纬》与汉代礼仪制度的解释
第四章 《孝经纬》对道德主体的规范
一、以物感为理论
二、以灾异为警戒
三、以祥瑞为期待
四、以星相为手段
五、其他规范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祥瑞文化与“天人感应”说之关系[J]. 刘洁. 文博. 2009(04)
[2]秦汉政治与谶纬[J]. 王仲修,万昌华. 泰安师专学报. 1998(01)
[3]谶纬与经学训诂[J]. 李建国.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4]《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J]. 李学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02)
[5]灾异与汉代社会[J]. 吴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6]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J]. 陈其泰. 孔子研究. 1993(04)
硕士论文
[1]《孝经》学谱[D]. 杨玲.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5282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孝经纬》综述
一、“五经六纬”与“纬书”由来
二、博士弟子与纬书编撰
三、《孝经纬》书名解题及意义
第二章 《孝经》与《孝经纬》的关系
一、《孝经》在汉代的地位与《孝经纬》的造作
二、《孝经》对《孝经纬》的影响
第三章 《孝经纬》与汉代思想
一、《孝经纬》与汉代伦理思想
二、《孝经纬》与性情论的演变
三、《孝经纬》与汉代礼仪制度的解释
第四章 《孝经纬》对道德主体的规范
一、以物感为理论
二、以灾异为警戒
三、以祥瑞为期待
四、以星相为手段
五、其他规范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祥瑞文化与“天人感应”说之关系[J]. 刘洁. 文博. 2009(04)
[2]秦汉政治与谶纬[J]. 王仲修,万昌华. 泰安师专学报. 1998(01)
[3]谶纬与经学训诂[J]. 李建国.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4]《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J]. 李学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02)
[5]灾异与汉代社会[J]. 吴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6]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J]. 陈其泰. 孔子研究. 1993(04)
硕士论文
[1]《孝经》学谱[D]. 杨玲.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5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2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