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赏石文学及其审美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04:00
本文以明清赏石文学及其审美精神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文学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详细的探讨赏石文学这一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客观详细地描述明清文人嗜石兴味,力图通过分析众多的石头意象以及石头题材的作品,来展现明清文人的人格理想、政治理想以及审美趣味,在对明清赏石风尚和石头意象的情感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究明清赏石文学的审美精神,以图展现明清文人审美态度和精神风貌。本文共分为三章五部分:序言部分主要界定“赏石文学”及“赏石文学审美精神”的内涵,并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方法和意义。赏石文学就是以有形的观赏石、无形的石头意象或者赏石活动为素材或依托,表达出一定思想精神的文学作品。本文所论明清赏石文学审美精神是指:存在于在典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头意象中、并通过这些石头意象呈现出的明清文人群体生存意义的带有一定和意义深度和普遍性的审美态度或生存意向。明清赏石文学根植的土壤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赏石文学至魏晋南北朝才初具雏形。唐宋时期,赏石文学日臻繁荣,元代赏石文学渐进低谷,明清赏石文学华丽复兴并取得集大成的成就。总体来看,中国古代赏石文学经历了萌芽——独立——发展——繁荣——沉寂——复兴的过程。明清...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赏石文学的界定
(二) 赏石文学审美精神的界定
(三) 明清赏石文学的历史渊源
(四) 本文的选题背景、方法和意义
一、明清文人嗜石兴味及赏石文学风貌
(一) 明清赏石文学产生的历史氛围
(二) 明清赏石对象丰富性与赏石趣味的双重性
(三) 明清赏石文学整体风貌
二、赏石文学中的石头意象——明清文学典型的审美形象
(一) 明清男性群体自我形象的抒写
(二) 石头意象与明清文人的理想诉求
三、明清赏石文学的审美精神
(一) 孤矫坚贞
(二) 赏闲重趣
(三) 崇逸尚雅
(四) 化俗为雅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癖及其形成的忧虑 唐宋诗歌中的太湖石[J]. 杨晓山,秦柯. 风景园林. 2009(05)
[2]男性想象中的“国女革命”——论晚清小说《女娲石》[J]. 李萌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3]“女娲补天”与《红楼梦》的悲剧建构[J]. 龚世学. 名作欣赏. 2009(12)
[4]再论《红楼梦》“石头”意象——以石头意象的结构功能为中心[J]. 孙敏强,孙福轩. 红楼梦学刊. 2005(06)
[5]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 何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6]《红楼梦》石头意象论——从石头意象的内涵看作者的创作心态[J]. 孙福轩,孙敏强. 红楼梦学刊. 2005(03)
[7]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J]. 周裕锴. 社会科学研究. 2005(01)
[8]简论奇石文化的范畴、起源与发展(下)[J]. 李清斋.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4(05)
[9]简论奇石文化的范畴、起源与发展(上)[J]. 李清斋.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4(04)
[10]中国古代咏石诗歌中蕴涵的人格精神[J]. 张维娜. 理论界. 2003(06)
本文编号:2931095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赏石文学的界定
(二) 赏石文学审美精神的界定
(三) 明清赏石文学的历史渊源
(四) 本文的选题背景、方法和意义
一、明清文人嗜石兴味及赏石文学风貌
(一) 明清赏石文学产生的历史氛围
(二) 明清赏石对象丰富性与赏石趣味的双重性
(三) 明清赏石文学整体风貌
二、赏石文学中的石头意象——明清文学典型的审美形象
(一) 明清男性群体自我形象的抒写
(二) 石头意象与明清文人的理想诉求
三、明清赏石文学的审美精神
(一) 孤矫坚贞
(二) 赏闲重趣
(三) 崇逸尚雅
(四) 化俗为雅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癖及其形成的忧虑 唐宋诗歌中的太湖石[J]. 杨晓山,秦柯. 风景园林. 2009(05)
[2]男性想象中的“国女革命”——论晚清小说《女娲石》[J]. 李萌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3]“女娲补天”与《红楼梦》的悲剧建构[J]. 龚世学. 名作欣赏. 2009(12)
[4]再论《红楼梦》“石头”意象——以石头意象的结构功能为中心[J]. 孙敏强,孙福轩. 红楼梦学刊. 2005(06)
[5]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 何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6]《红楼梦》石头意象论——从石头意象的内涵看作者的创作心态[J]. 孙福轩,孙敏强. 红楼梦学刊. 2005(03)
[7]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J]. 周裕锴. 社会科学研究. 2005(01)
[8]简论奇石文化的范畴、起源与发展(下)[J]. 李清斋.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4(05)
[9]简论奇石文化的范畴、起源与发展(上)[J]. 李清斋.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4(04)
[10]中国古代咏石诗歌中蕴涵的人格精神[J]. 张维娜. 理论界. 2003(06)
本文编号:293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3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