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拟托文”文学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3 12:48
战国时代,礼教废弛,继而诸侯争霸,群雄并起。至战国中后期,以秦国实力最强,其余六国为了抗秦,互觅良方,纵横家便应运而生。在那时,纵横策士竞尚游说,辅所用之国,一言既合,取卿相于指顾之间。而对于充分展现战国纵横之士风貌的《战国策》一书却并非成于先秦,而是成于“当七雄纷争之际,纵横之士,腾口说,干时君,以取富贵,其文辞著诸竹帛流传至西汉者,凡有数本,编次不同,取名各异”的西汉。保存至今的《战国策》记载了大量纵横策士的游说之辞,可以说是我们管窥战国时期灿烂历史不多的珍贵文献之一。但历代很多学者都发现它“不尽信”,从刘向《战国策书录》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在汇编时,非信史的材料即“拟托文”就已经存在了。这些“拟托文”对于研究战国历史来说,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国策》的史学价值,但是因为“拟托文”中一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却大大提高了其在文学方面的价值,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多面的影响。本文便是立足于《战国策》中的“拟托文”,通过对“拟托文”具体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拟托文”的文学特点及其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本文的结构也正是围绕这几个主要问题安排章节并展开论述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战国策》概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战国策》“拟托文”研究综述
第二章 《战国策》“拟托文”情况分析
第一节 《战国策》“拟托文”的篇数及分类
一、《战国策》“拟托文”篇数
二、《战国策》“拟托文”类别
第二节 《战国策》“拟托文”产生原因探究
一、策士造作托名于“名策士”
二、策文流传中策士的摘录加工
三、为特定目的而制作的文章
第三章 《战国策》“拟托文”的文学特点
第一节 故事情节
第二节 人物形象
第三节 语言特点
一、铺排
二、夸饰
第四章 《战国策》“拟托文”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对《史记》影响
一、故事结构方面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三、语言运用方面
第二节 对汉大赋的影响
一、文风
二、句式
三、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汉大赋源于战国纵横家文[J]. 王培峰,黄元英.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9)
[2]《战国策》“以写人为主长篇叙事文”的艺术独创——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其文学价值[J]. 裴登峰. 社科纵横. 2004(01)
[3]论西汉散文的赋化及其原因[J]. 张斌荣.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4]浅谈《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J]. 党天正.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5]从夸饰与虚构的运用看《战国策》的文学价值[J]. 裴登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6]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J]. 王洪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7]《史记》《战国策》人物描写艺术比较[J]. 江文贵. 滁州师专学报. 2000(01)
[8]论《战国策》人物形象系列的特点及塑造手法[J]. 胡如虹. 湖湘论坛. 1999(05)
[9]论《战国策》的语言艺术[J]. 胡如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10]纵横思想对《战国策》语言艺术的影响[J]. 石晓宁. 社会科学辑刊. 1996(06)
博士论文
[1]秦汉之际纵横策士考论[D]. 李艳华.西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战国策》写人艺术研究[D]. 刘超.苏州大学 2008
[2]《史记》与《战国策》的比较研究[D]. 高晓颖.安徽大学 2005
[3]《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新议[D]. 程小诗.重庆师范大学 2005
[4]论《战国策》的文学成就[D]. 刘卫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33745
【文章来源】:鲁东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战国策》概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战国策》“拟托文”研究综述
第二章 《战国策》“拟托文”情况分析
第一节 《战国策》“拟托文”的篇数及分类
一、《战国策》“拟托文”篇数
二、《战国策》“拟托文”类别
第二节 《战国策》“拟托文”产生原因探究
一、策士造作托名于“名策士”
二、策文流传中策士的摘录加工
三、为特定目的而制作的文章
第三章 《战国策》“拟托文”的文学特点
第一节 故事情节
第二节 人物形象
第三节 语言特点
一、铺排
二、夸饰
第四章 《战国策》“拟托文”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对《史记》影响
一、故事结构方面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三、语言运用方面
第二节 对汉大赋的影响
一、文风
二、句式
三、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汉大赋源于战国纵横家文[J]. 王培峰,黄元英.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9)
[2]《战国策》“以写人为主长篇叙事文”的艺术独创——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其文学价值[J]. 裴登峰. 社科纵横. 2004(01)
[3]论西汉散文的赋化及其原因[J]. 张斌荣.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4]浅谈《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J]. 党天正.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5]从夸饰与虚构的运用看《战国策》的文学价值[J]. 裴登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6]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J]. 王洪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7]《史记》《战国策》人物描写艺术比较[J]. 江文贵. 滁州师专学报. 2000(01)
[8]论《战国策》人物形象系列的特点及塑造手法[J]. 胡如虹. 湖湘论坛. 1999(05)
[9]论《战国策》的语言艺术[J]. 胡如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10]纵横思想对《战国策》语言艺术的影响[J]. 石晓宁. 社会科学辑刊. 1996(06)
博士论文
[1]秦汉之际纵横策士考论[D]. 李艳华.西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战国策》写人艺术研究[D]. 刘超.苏州大学 2008
[2]《史记》与《战国策》的比较研究[D]. 高晓颖.安徽大学 2005
[3]《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新议[D]. 程小诗.重庆师范大学 2005
[4]论《战国策》的文学成就[D]. 刘卫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33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3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