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佤族女作家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6 16:05
本文是对佤族女作家群进行的专题研讨。本文包括绪论、主体与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写作意义。首先,从族别文学史、女性文学、社会现实等角度指明了本文对佤族女作家群的研究意义。其次,对学术界关于佤族女作家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特别注意到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佤族女作家的个人研究,而女作家的群体研究却形同阙如。再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比如发生学、主题学、民族学、女性文学研究方法等。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论述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及背景。首先,分别介绍了董秀英、袁智中、布饶依露、伊蒙红木四位女作家的成长经历与创作概况,确认了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其次,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以及浓厚的民间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佤族女作家群形成的背景,认为她们的文学成绩与国家的扶持、普遍接受大学教育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总结了佤族女作家群的创作特点,如强烈的民族意识、执着的女性关怀与多样化文体形式等。第二章分析佤族女作家群的民族书写。首先,佤族女作家群展示了佤族的历史进程,不但书写了佤族深重的历史苦难——诸如长期打冤家、部落战争等等,而且描述了佤族的解放与重生,以及人民解放军为佤族解放作...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族别文学史意义
(二)女性文学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佤族女作家个案研究
(二)佤族女作家群的初步探讨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主要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
一、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
(一)佤族作家文学的开拓者——董秀英
(二)佤族女作家的接力者——袁智中
(三)佤族新生代女作家布饶依露、伊蒙红木
二、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背景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民间文学文化背景
三、佤族女作家群的总体特点
(一)强烈的民族意识
(二)执着的女性关怀
(三)文体的多样化
第三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民族书写
一、展示佤族独特的历史轨迹
(一)佤族深重的历史苦难
(二)佤族的解放与重生
二、表现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万物有灵观念
(二)女神崇拜
第四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女性书写
一、佤族女性生存苦难的描述
(一)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不幸的婚姻
(三)沉重的生活压力
(四)压抑的精神状态
二、对封建男权文化的严厉批判
(一)父权制社会强势干预佤族女性生活
(二)男权意识禁锢女性思想
三、佤族女性走向新生的讴歌
(一)教育改变女性人生轨迹
(二)佤族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追寻自主的人生道路
第五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审美表达
一、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炽热的情感
(二)简练生动的描写手法
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一)独特的阿佤山风光
(二)丰富的佤族民俗
(三)坚毅的佤族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她与神树有个约定——读佤族女作家布饶依露散文有感[J]. 丁一格. 今日民族. 2011(07)
[2]亲亲南依河[J]. 伊蒙红木. 民族文学. 2011(02)
[3]我喜欢创作路上浑身散发的泥土味道[J]. 伊蒙红木. 民族文学. 2011(02)
[4]“马桑部落”女人的感伤——写在佤族第一位作家董秀英诞辰60周年之际[J]. 赵秀兰.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5]我的老木鼓[J]. 伊蒙红木. 时代文学. 2010(01)
[6]佤族文学三十年——浅谈佤族作家文学的发展[J]. 赵秀兰.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7]区域女性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黄玲《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为例[J]. 金文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8]佤族作家文学的第一声木鼓——董秀英小说论[J]. 黄玲. 职大学报. 2008(02)
[9]佤族民间文学价值试探[J]. 赵卫华,段世琳. 红河学院学报. 2007(06)
[10]阿妈的姻缘线[J]. 伊蒙红木. 民族文学. 2007(03)
本文编号:2940023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族别文学史意义
(二)女性文学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佤族女作家个案研究
(二)佤族女作家群的初步探讨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主要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
一、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
(一)佤族作家文学的开拓者——董秀英
(二)佤族女作家的接力者——袁智中
(三)佤族新生代女作家布饶依露、伊蒙红木
二、佤族女作家群的形成背景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民间文学文化背景
三、佤族女作家群的总体特点
(一)强烈的民族意识
(二)执着的女性关怀
(三)文体的多样化
第三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民族书写
一、展示佤族独特的历史轨迹
(一)佤族深重的历史苦难
(二)佤族的解放与重生
二、表现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万物有灵观念
(二)女神崇拜
第四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女性书写
一、佤族女性生存苦难的描述
(一)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不幸的婚姻
(三)沉重的生活压力
(四)压抑的精神状态
二、对封建男权文化的严厉批判
(一)父权制社会强势干预佤族女性生活
(二)男权意识禁锢女性思想
三、佤族女性走向新生的讴歌
(一)教育改变女性人生轨迹
(二)佤族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追寻自主的人生道路
第五章 佤族女作家群的审美表达
一、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炽热的情感
(二)简练生动的描写手法
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一)独特的阿佤山风光
(二)丰富的佤族民俗
(三)坚毅的佤族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她与神树有个约定——读佤族女作家布饶依露散文有感[J]. 丁一格. 今日民族. 2011(07)
[2]亲亲南依河[J]. 伊蒙红木. 民族文学. 2011(02)
[3]我喜欢创作路上浑身散发的泥土味道[J]. 伊蒙红木. 民族文学. 2011(02)
[4]“马桑部落”女人的感伤——写在佤族第一位作家董秀英诞辰60周年之际[J]. 赵秀兰.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5]我的老木鼓[J]. 伊蒙红木. 时代文学. 2010(01)
[6]佤族文学三十年——浅谈佤族作家文学的发展[J]. 赵秀兰.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7]区域女性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黄玲《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为例[J]. 金文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8]佤族作家文学的第一声木鼓——董秀英小说论[J]. 黄玲. 职大学报. 2008(02)
[9]佤族民间文学价值试探[J]. 赵卫华,段世琳. 红河学院学报. 2007(06)
[10]阿妈的姻缘线[J]. 伊蒙红木. 民族文学. 2007(03)
本文编号:2940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4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