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以徐璐创作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7 20:54
“80后”文学发展至今已逾十年,十年间这一创作群体在成员分布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其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中逐渐廓清了自己的文学版图。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80后”文学的诞生、繁荣、发展与“没落”无疑是社会文本的一个生动存照,这一群体的文本多样性、作品风格的转型、受众影响力,甚至作者职业的重新定位等现实问题,更昭示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内部构成与未来走向等重大命题。在主流文坛与媒介评论中,“80后”文学一直被命名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思维定势不仅会严重挫伤这一青年创作群体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一种重大的误读。在商业运作与媒体批评的合力作用下,“80后”文学在进入市场之初便受到区别对待,这种“市场准入原则”不是文学审美价值而是可预估的商业利润。由于“80后”文学的发展渠道更多地避开了文学主流期刊而选择图书出版,因此来自文艺界的批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市场份额与社会媒体批评的影响,这就造成了“80后主流明星作家以少数人代言了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不仅是对“80后”文学的整体误读,更是对其中严肃写作,秉承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作者的无情遮蔽,徐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本文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将“80后”文学纳...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绪论
研究现状
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徐璐何以成为边缘:历史语境中的孤独与坚守
1.1 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诗学
1.1.1 消费文化盛行与文学的边缘化
1.1.2 兼收并蓄的现代都市文明
1.2 “80 后”文学诞生的文学背景
1.2.1 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
1.2.2 文学评论的困境
1.3 “80 后”文学诞生的媒介背景
1.3.1 传统媒介应时改革
1.3.2 现代媒介风袭文坛
2 “80 后”文学中的“空白之页”:评徐璐及其作品
2.1 徐璐创作概述及其群体定位
2.1.1 徐璐的创作历程
2.1.2 徐璐的创作特色
2.1.3 徐璐在 80 后创作群体中的定位
2.2 徐璐作品中的校园叙事
2.2.1 徐璐校园叙事的艺术手法
2.2.2 徐璐校园叙事中的青春气质与精神向度
2.3 徐璐乡土叙事中的人性书写——评短篇小说《河》
2.3.1 复活远去的乡土记忆
2.3.2 传承乡土文学中的人性书写
2.3.3 小说《河》的意义空间
3 审美与消费:徐璐及“80 后”文学的受众分析
3.1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3.1.1 受众群体的两大阵营
3.1.2 徐璐的受众群体概况
3.1.3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3.2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2.1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
3.2.2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特殊性
4 由“徐璐现象”反观“80 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1 坚守的意义与可能:“80 后”文学中的“徐璐现象”
4.2 从徐璐创作的独特性挖掘“80 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2.1 徐璐创作中对校园题材的坚守
4.2.2 秉承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重返“80 后”文学的主流意义空间
4.3 “倾斜的文学场”:“80 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4.3.1 “80 后”内部“倾斜的文学场”
4.3.2 “80 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青春期:再论“80后”文学[J]. 江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2]青春文学之接受美学解读[J]. 许珍.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80后”青春文学与当下中国的青年写作[J]. 郭艳. 天涯. 2011(06)
[4]1999—2009:中国青春文学十年——以“先锋与常态”模式阐释[J]. 陈进. 南方文坛. 2011(05)
[5]傲慢与偏见——80后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畸形互动[J]. 陈慧琼,何希凡.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永远的青春 永远的梦——从张悦然小说看中国80后文学创作之路向[J]. 房伟. 理论学刊. 2011(03)
[7]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J]. 季红真. 文艺争鸣. 2010(15)
[8]“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J]. 江冰. 文艺争鸣. 2010(15)
[9]“80后”文学——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景观[J]. 石培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我们如何看待“80后”文学[J]. 乔焕江. 文艺评论. 2008(06)
硕士论文
[1]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D]. 沈佳.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42470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绪论
研究现状
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徐璐何以成为边缘:历史语境中的孤独与坚守
1.1 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诗学
1.1.1 消费文化盛行与文学的边缘化
1.1.2 兼收并蓄的现代都市文明
1.2 “80 后”文学诞生的文学背景
1.2.1 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
1.2.2 文学评论的困境
1.3 “80 后”文学诞生的媒介背景
1.3.1 传统媒介应时改革
1.3.2 现代媒介风袭文坛
2 “80 后”文学中的“空白之页”:评徐璐及其作品
2.1 徐璐创作概述及其群体定位
2.1.1 徐璐的创作历程
2.1.2 徐璐的创作特色
2.1.3 徐璐在 80 后创作群体中的定位
2.2 徐璐作品中的校园叙事
2.2.1 徐璐校园叙事的艺术手法
2.2.2 徐璐校园叙事中的青春气质与精神向度
2.3 徐璐乡土叙事中的人性书写——评短篇小说《河》
2.3.1 复活远去的乡土记忆
2.3.2 传承乡土文学中的人性书写
2.3.3 小说《河》的意义空间
3 审美与消费:徐璐及“80 后”文学的受众分析
3.1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3.1.1 受众群体的两大阵营
3.1.2 徐璐的受众群体概况
3.1.3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3.2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2.1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
3.2.2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特殊性
4 由“徐璐现象”反观“80 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1 坚守的意义与可能:“80 后”文学中的“徐璐现象”
4.2 从徐璐创作的独特性挖掘“80 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2.1 徐璐创作中对校园题材的坚守
4.2.2 秉承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重返“80 后”文学的主流意义空间
4.3 “倾斜的文学场”:“80 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4.3.1 “80 后”内部“倾斜的文学场”
4.3.2 “80 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青春期:再论“80后”文学[J]. 江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2]青春文学之接受美学解读[J]. 许珍.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80后”青春文学与当下中国的青年写作[J]. 郭艳. 天涯. 2011(06)
[4]1999—2009:中国青春文学十年——以“先锋与常态”模式阐释[J]. 陈进. 南方文坛. 2011(05)
[5]傲慢与偏见——80后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畸形互动[J]. 陈慧琼,何希凡.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永远的青春 永远的梦——从张悦然小说看中国80后文学创作之路向[J]. 房伟. 理论学刊. 2011(03)
[7]从反叛到皈依——论“80后”写作的成人礼模式[J]. 季红真. 文艺争鸣. 2010(15)
[8]“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J]. 江冰. 文艺争鸣. 2010(15)
[9]“80后”文学——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景观[J]. 石培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我们如何看待“80后”文学[J]. 乔焕江. 文艺评论. 2008(06)
硕士论文
[1]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D]. 沈佳.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42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4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