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济与中国现代学术
发布时间:2020-12-29 07:52
本文以“刘永济与中国现代学术”为研究对象,以“时代与人”、“场域与人”“学科与人”为话题聚焦点,致力于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著名学者刘永济进行系统研究。全文凡五章,分别以“学脉赓续”、“学缘辨析”、“学界生态”、“学术范式”与“学术遗响”为论述重心,依次展开。其中,“学脉赓续”、“学术范式”、“学术遗响”三大议题,主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学术进程这一纵向的历史维度;而“学缘辨析”与“学界生态”两大议题,则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学术界这一横向的历史截面。通过对纵横两个维度的考察,试图对刘永济的学术实践及成就给出一个初步的学术坐标定位。第一章以学术转型为切入点,将刘永济置于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段进行观察。就学术背景而言,家学与师承对刘永济学术气质与兴趣的影响,象征着传统式中国学人在学术根基方面的典型形态;而明德学堂、复旦公学、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求学经历对刘永济学术视野、知识结构的影响,则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在教育背景上的普遍现象。就学术语境而言,身处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内的刘永济,对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命运走向有着独特的思考。他在表达方式、思想内核及学术方法等层面的“...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学脉赓续:刘永济与近现代学术转型
第一节 中学与西学:刘永济的学术根基
一、家学与师承:刘永济的传统根系
二、学堂与留洋:刘永济的现代背景
第二节 使命与宿命:刘永济的学术语境
一、历史之使命:从刘永济的“迂阔之言”说起
二、时代之宿命:从刘永济的“不合时宜”说起
第二章 学缘辨析:刘永济与“学衡”
第一节 《学衡》与“学衡派”:刘永济的话语空间
一、知友与同道:从《学衡》看刘永济的学术起点
二、交锋与交流:从《学衡》看刘永济的学术平台
第二节 《湘君》与“湘君社”:刘永济的精神原乡
一、同人与同文:从《湘君》与《学衡》之同看刘永济的文化理想
二、自愉与救世:从《湘君》与《学衡》之异看刘永济的文化姿态
第三章 学界生态:刘永济与他的时代
第一节 保守与鼎盛:刘永济时代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
一、新派与旧派:从刘永济看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之“保守”
二、统系与品格:从刘永济看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之“鼎盛”
第二节 关系与活动:刘永济的学术交游图谱
一、性情与才情:刘永济与他的知友们
二、激赏与援引:刘永济与他的学术圈
第四章 学术范式:刘永济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节 观念与方法:刘永济的学术理路
一、孔门文学观:刘永济的思维内核
二、知人论世说:刘永济的立论基点
第二节 视角与取向:刘永济的学术旨趣
一、鉴赏的眼光:刘永济的视角选择
二、经典的效仿:刘永济的路径取向
第五章 学术遗响:刘永济与他的弟子们
第一节 记忆与重建:刘永济的师者风范
一、师者的形象:弟子们眼中的刘永济
二、师道的延续:刘永济与弟子们的关系
第二节 志业与志趣:刘永济的学术余绪
一、相知与相得:程千帆与刘永济的志业因缘
二、相忘于江湖:胡云翼与刘永济的志趣分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作家有必要补上国学这门课——从胡适讥评归有光说起[J]. 陈文新. 长江文艺. 2013(05)
[2]《刘永济先生年谱》引用缪钺先生书札辨误[J]. 繆元朗. 中国文化. 2012(02)
[3]读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杂识[J]. 刘庆云.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3)
[4]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白金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4)
[5]在比较的视域中看刘永济对中国词学之开拓[J]. 张思齐.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2)
[6]“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江俊伟.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2)
[7]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辞采论[J]. 王凤英.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01)
[8]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朱燕玲. 长江学术. 2012(01)
[9]刘永济及其词学研究[J]. 巩本栋. 古典文学知识. 2012(01)
[10]刘永济与珞珈龙学[J]. 李建中,李锋.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4)
本文编号:2945299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学脉赓续:刘永济与近现代学术转型
第一节 中学与西学:刘永济的学术根基
一、家学与师承:刘永济的传统根系
二、学堂与留洋:刘永济的现代背景
第二节 使命与宿命:刘永济的学术语境
一、历史之使命:从刘永济的“迂阔之言”说起
二、时代之宿命:从刘永济的“不合时宜”说起
第二章 学缘辨析:刘永济与“学衡”
第一节 《学衡》与“学衡派”:刘永济的话语空间
一、知友与同道:从《学衡》看刘永济的学术起点
二、交锋与交流:从《学衡》看刘永济的学术平台
第二节 《湘君》与“湘君社”:刘永济的精神原乡
一、同人与同文:从《湘君》与《学衡》之同看刘永济的文化理想
二、自愉与救世:从《湘君》与《学衡》之异看刘永济的文化姿态
第三章 学界生态:刘永济与他的时代
第一节 保守与鼎盛:刘永济时代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
一、新派与旧派:从刘永济看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之“保守”
二、统系与品格:从刘永济看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之“鼎盛”
第二节 关系与活动:刘永济的学术交游图谱
一、性情与才情:刘永济与他的知友们
二、激赏与援引:刘永济与他的学术圈
第四章 学术范式:刘永济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节 观念与方法:刘永济的学术理路
一、孔门文学观:刘永济的思维内核
二、知人论世说:刘永济的立论基点
第二节 视角与取向:刘永济的学术旨趣
一、鉴赏的眼光:刘永济的视角选择
二、经典的效仿:刘永济的路径取向
第五章 学术遗响:刘永济与他的弟子们
第一节 记忆与重建:刘永济的师者风范
一、师者的形象:弟子们眼中的刘永济
二、师道的延续:刘永济与弟子们的关系
第二节 志业与志趣:刘永济的学术余绪
一、相知与相得:程千帆与刘永济的志业因缘
二、相忘于江湖:胡云翼与刘永济的志趣分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作家有必要补上国学这门课——从胡适讥评归有光说起[J]. 陈文新. 长江文艺. 2013(05)
[2]《刘永济先生年谱》引用缪钺先生书札辨误[J]. 繆元朗. 中国文化. 2012(02)
[3]读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杂识[J]. 刘庆云.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3)
[4]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白金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4)
[5]在比较的视域中看刘永济对中国词学之开拓[J]. 张思齐.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2)
[6]“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江俊伟.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2)
[7]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辞采论[J]. 王凤英.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01)
[8]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朱燕玲. 长江学术. 2012(01)
[9]刘永济及其词学研究[J]. 巩本栋. 古典文学知识. 2012(01)
[10]刘永济与珞珈龙学[J]. 李建中,李锋.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4)
本文编号:2945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4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