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对“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还原性解读

发布时间:2021-01-12 02:14
  “十七年”是一个文学与政治关系紧密和复杂的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如《创业史》、《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等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作品。近年来,“十七年”文学在研究领域的热度不断升温,并且研究方法日益成熟、相关文献得到解密,更突显我们对“十七年”文学的重新审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以探寻被遮蔽的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还原性”地解读“十七年”女性创作。在本文第一章中,从“十七年”文学的研究现状整理入手,思考在当下研究中需要重视的两个点“整体关联性”和“文学本体性”。在对“十七年”女性创作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在女权运动、女性生存现状以及女性创作等各个层面,“十七年”女性在其中处于缺席和女性研究的边缘之中。由于“十七年”中的女性创作由于对文艺政策方针的顺应,积极向男性化写作靠拢,被男性写作所遮蔽、而未形成可以比肩“五四”时期和八十年代的女性创作群体性性别特征,而在文学史和文学研究资料中成为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第二章为“十七年”女性创作文本解读,对当时作品的创作环境、创作动机、创作主题等文学生成情况进行了解析;通过表格整理和数据分析,对当时女性作家在“叙事和叙述”中表现出来与男性创作中在史诗...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十七年研究现状整理及其中的几个问题
    1.1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
        1.1.1 整体关联性
        1.1.2 文学本体性
    1.2 “犹在雾中”的“十七年”女性创作研究现状
        1.2.1 文学史中的缺席
        1.2.2 文学研究中的缺席
第二章 “十七年”女性创作文本解读
    2.1 创作环境
    2.2 创作动机
    2.3 创作主题
    2.4 “十七年”女性创作中的“叙述与叙事”
        2.4.1 史诗性追求方式差异
        2.4.2 主体性表现差异
        2.4.3 叙事视角差异
        2.4.4 色彩运用差异
    2.5 “十七年”女性文学精神闪光之处
        2.5.1 坚韧延绵的创作精神
        2.5.2 政治诉求与内心私语
        2.5.3 对人伦题材的展现
        2.5.4 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第三章 “十七年”女性作家创作成因论研究
    3.1 杨沫与《青春之歌》:最隐秘故事的来源
    3.2 宗璞与《红豆》:政治诉求与内心私语的收藏
    3.3 草明与《乘风破浪》:工厂中的“铁”娘子
    3.4 男性作家的对比:柳青——历史巨变的记录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71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71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8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