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京兆杜陵文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5 00:3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像这样从时间上来划分使得文学显现出“历时性”风貌,如果从空间上来划分,根据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来考察文学,就使得文学呈现出“共时性”风貌。本文就是从共时性角度入手选取两汉时期京兆杜陵县为切入点,把两汉时期京兆杜陵文人及其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杜陵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文人的影响入手,考察京兆杜陵文人生存的状况、文学创作的地域背景,进而结合杜陵籍文人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作品做进一步分析。首先,研究杜陵籍文人作品时,采取面点结合的方法,即在从整体上把握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杜陵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张敞、冯衍、杜笃进行个案研究,把杜陵地域的文学共性与不同文人作家的个性相结合,更加全面、科学的洞察这一地区的文学风貌。其次,文章又进一步分析了汉代移民政策对京兆杜陵地区文人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汉代经学对杜陵地区文人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且浅析了京兆杜陵地区文人专注于写政论文的原因。最后,在前文对这一地区文人生平经历以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京兆杜陵地区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即:舍...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1.2 研究状况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 京兆杜陵的自然人文环境概况
2.1 京兆杜陵的历史沿革
2.2 京兆杜陵的生态人文环境
2.3 杜陵自然人文环境对文人的影响
第三章 两汉京兆杜陵文人及其作品
3.1 两汉杜陵文人概况
3.1.1 两汉京兆杜陵文人及其文学作品的界定
3.1.2 杜陵文人概述
3.2 张敞及其作品
3.2.1 张敞生平
3.2.2 奏议
3.2.3 书信
3.3 冯衍及其作品
3.3.1 冯衍生平
3.3.2 赋作
3.3.3 奏议
3.3.4 书信
3.3.5 其他
3.4 杜笃及其作品
3.4.1 杜笃生平
3.4.2 赋与诗
3.4.3 散文
3.5 杜陵籍其他作家作品
3.5.1 韦玄成诗歌的赋化倾向
3.5.2 杜陵籍其他文人的散文创作
第四章 两汉京兆杜陵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1 汉代移民政策对杜陵文人的影响
4.2 经学对两汉文学及杜陵文人的影响
4.3 京兆杜陵文人以政论文为文学创作的绝对主体的原因
4.4 两汉京兆杜陵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4.4.1 舍虚务实
4.4.2 注重道德
4.4.3 重整体轻个体
4.4.4 情真自然
4.5 两汉京兆杜陵地域文学的特征
4.5.1 强烈地忠君情结与深刻地忧患意识
4.5.2 重农恋土与重质轻文的心理态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汉三辅多士的文学考察[J]. 胡旭. 学术月刊. 2010(09)
[2]杜笃诸赋创作时间考[J]. 金前文.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7)
[3]经学与汉代文论[J]. 吴建民,徐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汉代长安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变迁对汉赋创作的影响[J]. 韩高年. 文学评论. 2010(03)
[5]汉长安城植被研究[J]. 徐卫民,方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6]经学对汉代私学的影响[J]. 蒋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7]冯衍的人生悲剧[J]. 何如月. 求索. 2007(06)
[8]东汉文化中心的东移及东晋南北朝南北学术文艺的差别[J]. 曹道衡. 文学遗产. 2006(05)
[9]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J]. 莫立民. 中州学刊. 2006(05)
[10]论元诗对苏武李陵的解析[J]. 丁国祥. 榆林学院学报. 2006(01)
博士论文
[1]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D]. 王启才.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汉代三辅文人文学创作研究[D]. 刘杰.西北大学 2011
[2]《冯曲阳集》校注[D]. 卢晓瑞.西北大学 2009
[3]冯衍考论[D]. 林佳颖.厦门大学 2008
[4]东汉人物地域分布研究[D]. 侯二朋.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19188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1.2 研究状况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 京兆杜陵的自然人文环境概况
2.1 京兆杜陵的历史沿革
2.2 京兆杜陵的生态人文环境
2.3 杜陵自然人文环境对文人的影响
第三章 两汉京兆杜陵文人及其作品
3.1 两汉杜陵文人概况
3.1.1 两汉京兆杜陵文人及其文学作品的界定
3.1.2 杜陵文人概述
3.2 张敞及其作品
3.2.1 张敞生平
3.2.2 奏议
3.2.3 书信
3.3 冯衍及其作品
3.3.1 冯衍生平
3.3.2 赋作
3.3.3 奏议
3.3.4 书信
3.3.5 其他
3.4 杜笃及其作品
3.4.1 杜笃生平
3.4.2 赋与诗
3.4.3 散文
3.5 杜陵籍其他作家作品
3.5.1 韦玄成诗歌的赋化倾向
3.5.2 杜陵籍其他文人的散文创作
第四章 两汉京兆杜陵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1 汉代移民政策对杜陵文人的影响
4.2 经学对两汉文学及杜陵文人的影响
4.3 京兆杜陵文人以政论文为文学创作的绝对主体的原因
4.4 两汉京兆杜陵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4.4.1 舍虚务实
4.4.2 注重道德
4.4.3 重整体轻个体
4.4.4 情真自然
4.5 两汉京兆杜陵地域文学的特征
4.5.1 强烈地忠君情结与深刻地忧患意识
4.5.2 重农恋土与重质轻文的心理态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汉三辅多士的文学考察[J]. 胡旭. 学术月刊. 2010(09)
[2]杜笃诸赋创作时间考[J]. 金前文.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7)
[3]经学与汉代文论[J]. 吴建民,徐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汉代长安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变迁对汉赋创作的影响[J]. 韩高年. 文学评论. 2010(03)
[5]汉长安城植被研究[J]. 徐卫民,方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6]经学对汉代私学的影响[J]. 蒋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7]冯衍的人生悲剧[J]. 何如月. 求索. 2007(06)
[8]东汉文化中心的东移及东晋南北朝南北学术文艺的差别[J]. 曹道衡. 文学遗产. 2006(05)
[9]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J]. 莫立民. 中州学刊. 2006(05)
[10]论元诗对苏武李陵的解析[J]. 丁国祥. 榆林学院学报. 2006(01)
博士论文
[1]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D]. 王启才.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汉代三辅文人文学创作研究[D]. 刘杰.西北大学 2011
[2]《冯曲阳集》校注[D]. 卢晓瑞.西北大学 2009
[3]冯衍考论[D]. 林佳颖.厦门大学 2008
[4]东汉人物地域分布研究[D]. 侯二朋.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19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1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