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标准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1-02-10 13:52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标准则是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78年至2013年,我国对于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研究态势,文学批评标准也从一元主导发展为多元共生。根据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点的差异,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标准研究可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批判反思期、审美主导期、综合创新期、多元发展期。在文学批评标准的不同历史阶段,皆可从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研究以及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显隐两条线索窥得文学批评标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状况。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在中国占有主流地位,关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研究、人性标准、以及标准客观性等问题的探讨贯穿整个新时期。未来文学批评标准研究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要切合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还需要面向现实、关注现实、要关注和回应新的现实和文学现象中出现的新的问题。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历史描述
第一节 批判反思期(1978-1984)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审美主导期(1985-1990)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综合创新期(1991-1999)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多元发展期(2000-2013)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问题聚焦
第一节 关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讨论
一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性质
二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内涵
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批评标准理解上的差异
第二节 关于“人性标准”的讨论
一 人性的内涵
二 人性标准
第三节 关于“标准客观性”的讨论
一 无标准论
二 标准的客观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评价与文学价值标准问题[J]. 赖大仁. 江汉论坛. 2013(09)
[2]四始彪炳 六义环深——刘勰论风雅颂与赋比兴[J]. 胡辉,孙玉荣. 鸡西大学学报. 2013(02)
[3]近三十年文学批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任美衡.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8)
[4]“茅奖”与当代文学批评标准[J]. 张艳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5]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综述[J]. 黄红春,王龙洋. 小说评论. 2012(03)
[6]论文学批评标准的真、善、美价值系统及理论基础[J]. 张利群.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7]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原则[J]. 万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8]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萌芽问题[J]. 谭德兴.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09(00)
[9]“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10]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J]. 韩伟. 文学评论. 2009(05)
博士论文
[1]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 孙辉.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27462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历史描述
第一节 批判反思期(1978-1984)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审美主导期(1985-1990)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综合创新期(1991-1999)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多元发展期(2000-2013)
一 文学活动中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
二 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问题聚焦
第一节 关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讨论
一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性质
二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内涵
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批评标准理解上的差异
第二节 关于“人性标准”的讨论
一 人性的内涵
二 人性标准
第三节 关于“标准客观性”的讨论
一 无标准论
二 标准的客观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评价与文学价值标准问题[J]. 赖大仁. 江汉论坛. 2013(09)
[2]四始彪炳 六义环深——刘勰论风雅颂与赋比兴[J]. 胡辉,孙玉荣. 鸡西大学学报. 2013(02)
[3]近三十年文学批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任美衡.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8)
[4]“茅奖”与当代文学批评标准[J]. 张艳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5]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会综述[J]. 黄红春,王龙洋. 小说评论. 2012(03)
[6]论文学批评标准的真、善、美价值系统及理论基础[J]. 张利群.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7]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原则[J]. 万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8]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萌芽问题[J]. 谭德兴.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09(00)
[9]“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10]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J]. 韩伟. 文学评论. 2009(05)
博士论文
[1]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 孙辉.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27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2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