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
发布时间:2021-02-12 07:15
汉文版《延边日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内、对外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它以延边为主要舞台,多角度展示了美丽延边的风采。其上刊载了数目颇丰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受到报纸这种特殊载体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代表性、广博性、现实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它不仅对延边文学起到导向作用,而且为延边地域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极具社会影响力。《延边日报》文学为研究延边地域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如上所述,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独具的、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意义,但尚无人涉及此领域。因此,笔者试在本论文中,对1958年1月1日(汉文版创刊)至1966年12月31日(延边日报社被军事接管前),刊载在汉文版《延边日报》上的文学作品进行整理与文学研究。笔者共采集到2211篇文学作品,首先将其按照不同的文学样式,进行了分类与归整。然后,运用文体学、比较文学形象学、地域文学、报刊文学等研究方法,以社会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理性分析。论文首先对《延边日报》进行了综合概述,并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其次,从传统文体与特色文体两个视角出...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延边日报》综述
1.1.1 《延边日报》概述
1.1.2 朝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1.1.3 汉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1.2 《延边日报》研究现状
第二章 考察对象的界定、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概述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采集与整理
2.4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一般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3.1 小说
3.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1.2 小说文体受到"冷落"的原因
3.1.3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3.1.4 充满地域色彩的典型环境
3.1.5 小说情节的概念化、意识化
3.2 散文
3.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2.2 "延边全景图"式的叙事散文
3.2.3 洋溢着政治热情的抒情散文
3.3 诗歌
3.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3.2 功利性极强的审美意识形态
3.3.3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3.3.4 诗歌语言的世俗化、平民化
3.4 通讯
3.4.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4.2 异彩纷呈的通讯样式
3.4.3 真实再现延边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3.4.4 充满政治教育、鼓动气息的通讯文体
3.5 评论
3.5.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5.2 评论受到高度重视
3.5.3 评论种类的百花齐放 #(30)
3.5.4 文质兼优的评论文学
第四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特色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4.1 民间传说
4.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1.2 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4.1.3 朴实、欢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4.1.4 生活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4.1.5 朝鲜族民族品格的体现
4.2 二人转
4.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2.2 独具魅力的二人转语言
4.2.3 个性化的文本特色
4.2.4 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
4.3 歌谣
4.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3.2 创作主题的广博性特征
4.3.3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4.3.4 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
4.4 其他特色文体
第五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的地域文化价值
5.1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中的"朝鲜族形象"
5.1.1 朝鲜族女性外柔内刚的形象
5.1.2 朝鲜族男性形象
5.1.3 朝鲜族的民族性格
5.1.4 朝鲜族的祖国情怀
5.2 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延边地域文学的影响
5.2.1 文学导向作用
5.2.2 创造良好的群众环境
5.2.3 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5.2.4 为朝汉文学的沟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2.5 为延边文学与作家创造平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目录(创刊至196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媒介文化视域分析报纸特性及价值[J]. 李林容. 青年记者. 2010(33)
[2]东北二人转艺术论[J]. 张永全.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0(09)
[3]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学创作与研究[J]. 朱文华.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4]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工人短篇小说的“从众”现象[J]. 陈伟. 语文学刊. 2010(07)
[5]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J]. 童庆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6]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J]. 郑亚捷. 民族文学研究. 2009(03)
[7]“后五四”时期革命认同下的抵抗话语——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形态论[J]. 李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二题[J]. 尹德翔. 求索. 2009(03)
[9]革新时期《小说月报》读者对自然主义译介的接受研究[J]. 刘庆元. 山东外语教学. 2008(04)
[10]报刊史研究与报刊资料的史学利用[J]. 李良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硕士论文
[1]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报刊研究(2001年—2007年)[D]. 马明辉.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改革开放后《延边日报》研究[D]. 柴泉.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0465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延边日报》综述
1.1.1 《延边日报》概述
1.1.2 朝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1.1.3 汉文版《延边日报》概述
1.2 《延边日报》研究现状
第二章 考察对象的界定、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概述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采集与整理
2.4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一般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3.1 小说
3.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1.2 小说文体受到"冷落"的原因
3.1.3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3.1.4 充满地域色彩的典型环境
3.1.5 小说情节的概念化、意识化
3.2 散文
3.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2.2 "延边全景图"式的叙事散文
3.2.3 洋溢着政治热情的抒情散文
3.3 诗歌
3.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3.2 功利性极强的审美意识形态
3.3.3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3.3.4 诗歌语言的世俗化、平民化
3.4 通讯
3.4.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4.2 异彩纷呈的通讯样式
3.4.3 真实再现延边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
3.4.4 充满政治教育、鼓动气息的通讯文体
3.5 评论
3.5.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3.5.2 评论受到高度重视
3.5.3 评论种类的百花齐放 #(30)
3.5.4 文质兼优的评论文学
第四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特色文体文学作品研究
4.1 民间传说
4.1.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1.2 完整、动人的故事情节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4.1.3 朴实、欢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4.1.4 生活现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
4.1.5 朝鲜族民族品格的体现
4.2 二人转
4.2.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2.2 独具魅力的二人转语言
4.2.3 个性化的文本特色
4.2.4 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
4.3 歌谣
4.3.1 文体及创作情况概述
4.3.2 创作主题的广博性特征
4.3.3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4.3.4 异彩纷呈的语言风格
4.4 其他特色文体
第五章 汉文版《延边日报》的地域文化价值
5.1 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中的"朝鲜族形象"
5.1.1 朝鲜族女性外柔内刚的形象
5.1.2 朝鲜族男性形象
5.1.3 朝鲜族的民族性格
5.1.4 朝鲜族的祖国情怀
5.2 汉文版《延边日报》对延边地域文学的影响
5.2.1 文学导向作用
5.2.2 创造良好的群众环境
5.2.3 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5.2.4 为朝汉文学的沟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2.5 为延边文学与作家创造平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目录(创刊至196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媒介文化视域分析报纸特性及价值[J]. 李林容. 青年记者. 2010(33)
[2]东北二人转艺术论[J]. 张永全.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0(09)
[3]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学创作与研究[J]. 朱文华.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4]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工人短篇小说的“从众”现象[J]. 陈伟. 语文学刊. 2010(07)
[5]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J]. 童庆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6]地域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J]. 郑亚捷. 民族文学研究. 2009(03)
[7]“后五四”时期革命认同下的抵抗话语——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主体话语形态论[J]. 李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二题[J]. 尹德翔. 求索. 2009(03)
[9]革新时期《小说月报》读者对自然主义译介的接受研究[J]. 刘庆元. 山东外语教学. 2008(04)
[10]报刊史研究与报刊资料的史学利用[J]. 李良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硕士论文
[1]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报刊研究(2001年—2007年)[D]. 马明辉.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改革开放后《延边日报》研究[D]. 柴泉.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0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3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