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三重奏:民俗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范式——以广西贵港师公戏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5 00:55
民俗艺术研究一直是民俗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其研究路径以民俗学视野为主干道,以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等为支线,呈现互相构建、互有指涉的特点。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对其中"艺术性"的关注较少,美学意义的关注缺失,呼唤一种多学科共融、跨专业交叉的研究路径。三重奏一词源于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组成的多声部配合演出"钢琴三重奏",以审美人类学提供的研究经验与方法提炼应用为"审美三重奏",作为民俗艺术研究的美学象征研究、族群信仰研究和精神价值研究这三层次、三声部互相配合的研究路径统称的范式,并分别有所指向:艺术形式的内寓、文化理想的上升、集体无意识的外显。
【文章来源】:歌海. 2020,(02)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民俗艺术跨学科研究概况
(二)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二、贵港师公戏概况及相关研究
(一)贵港师公戏的祭仪、面具与唱本介绍
(二)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三、民俗艺术研究的审美三重奏
(一)美学象征研究———艺术形式的内寓
(二)族群信仰研究———文化理想的上升
(三)精神价值研究———集体无意识的外显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桂林傩面具的艺术性与审美特征[J]. 张雨婷,刘洪斌,罗香妹. 兰台世界. 2013(22)
[2]文艺民俗学学科回望[J]. 柯玲.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6)
[3]桂中壮族民间的莫一大王崇拜及其内隐意蕴[J]. 杨树喆. 民族文学研究. 2001(01)
[4]象征——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J]. 王政.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5]文艺民俗学漫谈[J]. 陈勤建. 民俗研究. 1989(03)
[6]民俗美论[J]. 宋德胤. 社会科学战线. 1986(03)
[7]谈谈壮族的唱师[J]. 蒙光朝.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8]民俗学、民俗文物和民俗博物馆[J]. 穆烜. 江苏社联通讯. 1980(01)
硕士论文
[1]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语境主义”研究[D]. 杨舒婷.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贵港师公戏的传承与发展[D]. 蓝观覃.西北民族大学 2015
[3]怀尔弗里德·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方法论研究[D]. 曹婷如.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64266
【文章来源】:歌海. 2020,(02)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民俗艺术跨学科研究概况
(二)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
二、贵港师公戏概况及相关研究
(一)贵港师公戏的祭仪、面具与唱本介绍
(二)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三、民俗艺术研究的审美三重奏
(一)美学象征研究———艺术形式的内寓
(二)族群信仰研究———文化理想的上升
(三)精神价值研究———集体无意识的外显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桂林傩面具的艺术性与审美特征[J]. 张雨婷,刘洪斌,罗香妹. 兰台世界. 2013(22)
[2]文艺民俗学学科回望[J]. 柯玲.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6)
[3]桂中壮族民间的莫一大王崇拜及其内隐意蕴[J]. 杨树喆. 民族文学研究. 2001(01)
[4]象征——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J]. 王政.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5]文艺民俗学漫谈[J]. 陈勤建. 民俗研究. 1989(03)
[6]民俗美论[J]. 宋德胤. 社会科学战线. 1986(03)
[7]谈谈壮族的唱师[J]. 蒙光朝.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8]民俗学、民俗文物和民俗博物馆[J]. 穆烜. 江苏社联通讯. 1980(01)
硕士论文
[1]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语境主义”研究[D]. 杨舒婷.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贵港师公戏的传承与发展[D]. 蓝观覃.西北民族大学 2015
[3]怀尔弗里德·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方法论研究[D]. 曹婷如.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64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6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