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启蒙内涵

发布时间:2021-04-06 20:46
  自中国近代文学启蒙思潮之滥觞以来,“启蒙”主题就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革的结束,长期失落的“启蒙”主题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寻根文学就是对这一主题的实践,寻根派作家选择了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对“文化”的追寻与表现使他们的文学创作脱离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重新返回文学自身。因此,寻根文学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中,由于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寻根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常被研究者们进行历史的纵向对比。事实上,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创作者也确实受到了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希望通过寻根文学能延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继承“五四”未完成的事业。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启蒙历程的梳理,简单地考察了中外“启蒙”的概况。第二章通过对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的细读,从人物形象、启蒙角度等方面深入探讨寻根文学的启蒙内涵,并指出其不足。第三章将寻根文学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思潮进行对比,以期加深对寻根文学启蒙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寻根文学的启蒙源流
    第一节 “启蒙”溯源
    第二节 中国的启蒙历程
第二章 寻根文学的启蒙性质
    第一节 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寻根文学的启蒙精神
    第三节 寻根文学的启蒙缺陷
第三章 寻根文学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对比
    第一节 启蒙方式的不同——政治与文化
    第二节 启蒙态度不同——断裂与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史中的“寻根”[J]. 韩少功,李建立.  南方文坛. 2007(04)
[2]启蒙的现代意义及其偏差——论寻根文学的启蒙意义兼与“五四”启蒙运动之比较[J]. 熊修雨.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5)
[3]民间的走向——论“寻根”及其以后创作主体的“民间意识”[J]. 刘熹,林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4]有关“杭州会议”的前后[J]. 蔡翔.  当代作家评论. 2000(06)
[5]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危机──“寻根文学”中的中国神话形象阐释[J]. 王一川.  文学评论. 1995(04)
[6]对“人”的渐近把握——新时期文学述论[J]. 丁念保.  天水师专学报. 1993(Z1)
[7]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J]. 王安忆,斯特凡亚,秦立德.  当代作家评论. 1991(06)
[8]太行山的牧歌[J]. 郑义,施叔青.  上海文学. 1989(04)
[9]冷却以后的思考——“寻根”文学得失谈[J]. 潘天强.  文艺争鸣. 1989(02)
[10]评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J]. 李洁非.  上海文学. 1989(01)

硕士论文
[1]国民性批判[D]. 付伟强.青岛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2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22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