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许渊冲及宇文所安唐诗英译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1 16:15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主体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在尊重源文本的前提下,为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而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译者的基本特征之一,由译者的翻译策略、知识积累、文化意识及艺术创造性等构成。唐诗音韵优美、形式独特、表达精炼、含义隽永,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学的精粹,同时在唐诗英译过程中也要求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展现原诗的意义、韵律、意境及美感。许渊冲作为中国的“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唐诗英译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他以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在唐诗英译中践行其“三美”翻译理论,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乐之”,分享原作者或诗人美的情感。宇文所安作为一位美国的汉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翻译的根本目的是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美国,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程度。他视译者为“文学经纪人”,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保留原诗的“中国性”,以使英文读者感受到两种语言、文学的差异。目前,对二者译文进行对比研究的还为数不多,尤其缺乏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的论文。因而,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具体的翻译实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展示二位译者各自译作的特点和差异,并揭示译者的目的...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背景介绍
1.1.1 写作背景及意义
1.1.2 许渊冲简介
1.1.3 宇文所安简介
1.2 论文结构
2 理论框架
2.1 译者主体性
2.2 唐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3 许渊冲翻译思想中的译者主体性
2.3.1 “三美”
2.3.2 “三化”
2.3.3 “三之”
2.4 宇文所安翻译思想中的译者主体性
3 文献综述
3.1 对许渊冲的诗歌英译研究现状
3.2 对宇文所安的诗歌英译研究现状
4 许渊冲及宇文所安唐诗英译对比分析
4.1 意义的再现
4.2 音韵的处理
4.3 形式的选取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 陈莹.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07)
[2]论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古体诗歌英译中的体现[J]. 陈红梅,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两译本评析[J]. 龙敏. 惠州学院学报. 2007(01)
[4]雪原上的《王子传奇》[J]. 王寅. 南方人物周刊. 2006(04)
[5]许渊冲教授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追求——孟浩然的两首英译诗赏析[J]. 何善秀.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06)
[6]翻译的“等值”效果——评许渊冲先生的《声声慢》译本[J]. 陈玉凤.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3)
[7]辨义·表达·风格——《诗大序》宇译本分析[J]. 李特夫,李国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01)
[8]我在思考未来诗歌的一种形态——宇文所安访谈录[J]. 齧缺. 书城. 2003(09)
[9]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 袁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3)
[10]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J]. 刘季春. 山东外语教学. 2003(01)
硕士论文
[1]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述评[D]. 席珍彦.四川大学 2005
[2]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 钱雅欣.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翻译家许渊冲研究[D]. 段敏.四川大学 2003
[4]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D]. 杨洋.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00585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背景介绍
1.1.1 写作背景及意义
1.1.2 许渊冲简介
1.1.3 宇文所安简介
1.2 论文结构
2 理论框架
2.1 译者主体性
2.2 唐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3 许渊冲翻译思想中的译者主体性
2.3.1 “三美”
2.3.2 “三化”
2.3.3 “三之”
2.4 宇文所安翻译思想中的译者主体性
3 文献综述
3.1 对许渊冲的诗歌英译研究现状
3.2 对宇文所安的诗歌英译研究现状
4 许渊冲及宇文所安唐诗英译对比分析
4.1 意义的再现
4.2 音韵的处理
4.3 形式的选取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 陈莹.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07)
[2]论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古体诗歌英译中的体现[J]. 陈红梅,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两译本评析[J]. 龙敏. 惠州学院学报. 2007(01)
[4]雪原上的《王子传奇》[J]. 王寅. 南方人物周刊. 2006(04)
[5]许渊冲教授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追求——孟浩然的两首英译诗赏析[J]. 何善秀.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06)
[6]翻译的“等值”效果——评许渊冲先生的《声声慢》译本[J]. 陈玉凤.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3)
[7]辨义·表达·风格——《诗大序》宇译本分析[J]. 李特夫,李国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01)
[8]我在思考未来诗歌的一种形态——宇文所安访谈录[J]. 齧缺. 书城. 2003(09)
[9]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 袁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3)
[10]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J]. 刘季春. 山东外语教学. 2003(01)
硕士论文
[1]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述评[D]. 席珍彦.四川大学 2005
[2]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 钱雅欣.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翻译家许渊冲研究[D]. 段敏.四川大学 2003
[4]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D]. 杨洋.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00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0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