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5:17

  本文关键词: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小说 李文求 胡学文 产业化 比较文学


【摘要】:现代化30年来,中国在一个十分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动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文化裂变,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也在外部因素不断冲突与内部变革中发生着重要变迁,此种现象与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过程中的韩国表现出了某种历史的相似性。文学上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中韩都出现了大批关注农村、农民的创作。这些作品透过转型期繁杂的表象,关注农村、农民的命运,审视他们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人性的复杂性与价值观的冲突和变迁,分别描绘出了产业化、现代化时期的农村现实。 本论文聚焦于中国与韩国在产业化、现代化时期所反映的农村问题,从文学角度予以论述。在韩国,描写人物与主题性为中心的作品称为“农民小说”,单纯以素材与背景为中心描写农村的作品称为“农村小说,,,上世纪70年代的韩国农村写实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农村小说占较大的比重。农村小兑是上世纪70年代韩国作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与欧洲不同的是对于意识特朱性和历史性问题上有很大差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农村现实的认只逐渐扩散,作家对农村现实的关注和文学选择是与当代韩国作家的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本论文中要论述的作者李文求的《我的村落》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实情况,并充分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农村给带来的变化和农民所遭受的灾害。李文求在40年的创作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作《我的村落》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中国在九十年代以来,“欲望化写作”和“个人写作”大行其道,写作面临着人文关怀的缺失。当很多人,包括作家在尽享大都会的繁华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农村的生存困境,抛却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而河北作家胡学文以其扎实的写作功底,取材农村社会的小人物生活,以普通农民为表现对象,描绘他们经历艰辛,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苦涩人生。胡学文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他来自张家口坝上,且久居乡下,熟悉坝上农牧民的生活,这给了他农村小说创作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他写的是本人最熟悉的生活,写出了贫苦农民的真实境遇和他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中国与韩国在各自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涌现了不少的农村作家与作品,他们深知当时农民的生存境况,对农村的弱势群体甚感同情,在洞察他们的现状时,把文学想象力和社会针对性融合在一起。 本论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韩国的农村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了比较。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所提出和强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于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对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为了比较的可靠性,本论文考虑了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题材等诸多因素之后,在中国与韩国的农村小说中选取了李文求的连作小说集《我们的村落》、胡学文的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敏感高悬》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本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序论中阐明了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比较了两个作家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产业化、现代化时期中韩两国农村的现实状况。通过产业化的推进与发展农村所面临的变化与发展、农村价值观的混乱、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变化这三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最后阐明了两个作家意识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两个作家在小说中持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李文求的小说中主要原因归结为韩国政府对农业政策的错误实施,农民对此持着不信任的态度。在胡学文的小说中原因主要归结为农村贫困和相对疏远感导致了农民向往城市选择离开农村的现实认识。这种现实认识上的差异与中韩两国实施的政策密不可分。 第三章主要比较了现代化、产业化时期中韩两国的农民对命运的自我认识。对典型的农民、农村女性和农村底层官员等弱势群体中的三类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明了两个作家意识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首先,从典型农民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两个作家在小说中刻画的人物都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典型人物。两个作家在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大多是以富有人情味的同时也具有“野蛮”的形象。虽然,两个作家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农民的共性,但在胡学文的小说中不难看出还着重刻画了“农村浪者”的形象,这是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中的‘产物’。 其次,李文求和胡学文在小说中刻画的农村女性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饱受着男权主义的制约,生活依旧艰难。在中韩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其农村女性的贞操观也随之带来改变。李文求在小说中盼望着农村女性在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意识的觉醒;胡学文在小说中刻画的农村女性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与所处的艰难环境做抗争,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李文求与胡学文在小说中农村底层官员主要是通过对村长和里长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他们在中韩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是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多重而复杂性格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特定时期对农村复杂多变的现实、农民的精神世界、现实环境有着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第四章主要比较了李文求与胡学文的戏剧性的叙述方法、文体、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首先,李文求与胡学文在写小说的时候喜欢使用俗语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具有韩国特点的‘盘所里’和忠清道方言;中国河北坝上草原的方言和‘说唱’,表达了中韩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作家对被渐渐遗忘的富有乡土气息语言的浓浓情感。 其次,通过研究叙事结构和文体的使用可以看出李文求使用诙谐性文体,胡学文采用了戏剧性叙事方式来体现中韩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和农民的意识世界与作家的世界观。 第五章根据前几章的比较分析,整理归纳了李文求与胡学文农村小说的异同点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所在。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胡学文和李文求的农村小说是与相似的时代背景有关的,而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又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学传统差异有关。
【关键词】:农村小说 李文求 胡学文 产业化 比较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4;I0-03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6
  • 正文16-100
  • 参考文献100-104
  • 致辞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智辉;;顽强的“癞皮狗”——胡学文《命案高悬》解读[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2 李雪梅;林海燕;;试论胡学文小说的寻找主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李志孝;;理性观照下的农村变奏——评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J];飞天;2003年09期

4 刘荣林;对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兼谈阎连科、石钟山、胡学文的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5年05期

5 石晓岩;;新时期“寻找”主题小说的悲剧意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王向东;;坚硬的圈套——胡学文小说模式论[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7 金赫楠;;独特的底层叙事——胡学文小说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3期

8 陈应松;;作家的立场塑造作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5期

9 景俊美;;坚守的力量——读胡学文小说新作三篇[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4期

10 李志孝;;转型时代的乡村底层人生——胡学文小说人物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维芬;乡村的悲歌[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8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58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2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