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比较文体学视域下的《四世同堂》与The Yellow Storm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9:46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体学视域下的《四世同堂》与The Yellow Storm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较文体学 《四世同堂》 The Yellow Storm 凸显


【摘要】:从比较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英汉平行文本,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四世同堂》与其英译本The Yellow Storm中的凸显。可以发现,英汉平行文本中只存在质的凸显,不存在量的凸显。其中,质的凸显在平行文本中有三种形式:(1)源文本凸显,目标文本凸显;(2)源文本凸显,目标文本不凸显;(3)源文本不凸显,目标文本凸显。三种质的凸显在平行文本中分布异同的原因是:译者埃达!浦爱德在《四世同堂》的翻译中忠实于原著的翻译策略受到语用对等、文体功能对等、文体形式对等三个层级的制约。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比较文体学 《四世同堂》 The Yellow Storm 凸显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40002)
【分类号】:I046
【正文快照】: 3.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一、引言《四世同堂》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日军占领下的故都北平普通百姓苦难生活的宏篇巨著。作者老舍也曾表示《四世同堂》为他写作生涯中篇幅最长同时也可能是最好的作品。其英文版The Yellow Storm(中文译为《风吹草动》或《黄色风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山口守;;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浦爱德的中国理解[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3期

2 张曼;李永宁;;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曼;;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周海琴;;《四世同堂》中典籍英译解读[J];芒种;2014年10期

3 李越;;老舍小说英译作品纵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鲁伟;老舍作品翻译的文学再现与权力运作[D];山东大学;2013年

4 崔艳秋;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D];吉林大学;2014年

5 李春雨;老舍创作在俄罗斯[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杉珊;从图里的规范理论看《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梓轩;抗战时期老舍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李景瑞;文学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控[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秋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5 刘静;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看《二马》的英译本[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于川;论《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付真真;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仇战宏;译者主体性理论指导下的有意误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严火荣;目的论视角下《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

10 廖颖琼;论言语幽默翻译[D];南华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静寰,熊志勇;文化边缘人物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出生的美国传教士子女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美关系[J];美国研究;1994年04期

2 蒋林;;后殖民视域:文化翻译与译者的定位[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年01期

4 李越;;老舍小说英译作品纵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曼;李永宁;;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语;;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再读《四世同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绍芳;《四世同堂》所表现的文化人格类型探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炜炜;;《四世同堂》:老舍民间世界里的婚姻模式[J];名作欣赏;2006年02期

4 鲍小蕾;;从《四世同堂》看40年代儒家文化的断与流[J];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马晓冬;;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以《四世同堂》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史承钧;;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国民政府抗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赵欢;;描绘人间——品读《四世同堂》[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柳婷婷;雷华;;老舍作品中的去理想化人物小议——从《四世同堂》谈起[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刘晓红;;试论《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J];学理论;2010年01期

10 刘芳池;何丽敏;;《四世同堂》中比喻的魅力[J];名作欣赏;2010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山口 守;;浦爱德与义和团事件——两个国家,两个文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钟桂松;;喝乌镇水成长的典型形象——浅论乌镇对茅盾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的影响[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国红 申晓佳 实习生 李海岚;《四世同堂》:一部抗战巨著的重庆情缘[N];重庆日报;2014年

2 张小弛;新版《四世同堂》醇浓似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老舍著《四世同堂》手稿[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文瑾;新版《四世同堂》:经典再度绽放[N];中国电影报;2009年

5 回龙观;话剧《四世同堂》:少了点京味儿[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翟群;话剧《四世同堂》重现经典[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淼 整理;舒乙忆老舍《龙须沟》、《四世同堂》[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吴丹;汪俊:拍《家》《四世同堂》非常过瘾[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孙路;中华文化系两岸 戏里戏外同胞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黄盛;影视戏曲共融 演绎国恨家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朴希亘(Park,Hee Sun);《四世同堂》改编研究[D];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美;《四世同堂》成语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谢晴;《四世同堂》称谓语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3 周珉佳;小说《四世同堂》的版本流变及原因[D];吉林大学;2012年

4 曾芳钰;老舍作品《四世同堂》电视剧改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于川;论《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马尚;《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后殖民色彩:原因及启示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任娟;《四世同堂》词汇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邓晶想;《四世同堂》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云辉;《四世同堂》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小燕;《四世同堂》的女性形象[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64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4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8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