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对抗与融合—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8:43

  本文关键词:对抗与融合—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年亚文化 当代艺术 青年艺术 艺术青年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史可以说是一部由一代一代的艺术青年所共同铸就的历史。在时代的转变和波动中,置身其中的艺术青年们以一种年轻人独有的执着与热情不断赋予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生机与活力。青年亚文化理论是西方青年文化研究中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成果并在不断发展的理论方法。运用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对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的解读旨在从这样一种社会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的艺术青年面对主流期待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表达策略与应对方式,来探寻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演进与艺术趣味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导言部分,简单介绍青年文化的研究背景、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详细介绍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的传统叙述范式以及后青年亚文化研究状况。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运用越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青年文化现象,围绕越轨人群的身份认同、越轨行为的动因以及强势文化的霸权地位对越轨行为的塑造等问题展开研究,可称之为“规则-越轨”范式;英国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本身内含着一种仪式抵抗功能,而主流文化对于青年人的风格抵抗往往通过意识形态方式和商品的方式对其进行收编,,可称之为“抵抗-收编”范式;而后亚文化理论则对以往的青年亚文化阐释模式进行了批评与修正,并融入了布迪厄等人的理论对信息社会和符号消费时代更具混杂性和流动性的青年亚文化行为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着重讨论了运用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从“青年艺术”这一角度切入,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阐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点分析当代中国青年艺术的基本属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青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青年艺术”视角相对于当前的美学趣味划分模式在分析当代艺术现象面前更具有鞭辟入里的阐释力,而相对于以往批评家对某一代青年艺术的定位分析,“青年亚文化理论”也具有贯穿始终的方法论整合功能。基于以上认识,本章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的内在规定。认为:青年文化、青年艺术与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整体同构而具体变异的关系;青年艺术对主导、先锋、学院、大众艺术的态度则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为继承、借用、妥协、反叛的不同策略;青年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寻找代理人的过程。 第三章,将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分为“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三个阶段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借用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三个时期的青年整体上分别处在“角色”转型、非“角色”以及“角色”多元阶段。具体来看,80年代青年艺术总体呈现为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初期的星星画会成员们以比体制变革更快的速度对体制进行反叛,实现了对特殊时期父辈的遭遇以及自身童年创伤的弥补,而中后期的青年艺术团体和现代美术思潮则更像是处于变革激情中的青年人对于20世纪以来的现代性焦虑的“想象性解决”;90年代的艺术青年在圆明园等艺术家群落的边缘化生存形成了对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庞大的国家监管体制和固有生活方式的反叛,而后来画家村的成名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一个个商业神话以及官方机构“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则给我们呈现出了商业和意识形态收编的中国版本;新世纪之后的青年艺术普遍退出了对社会政治的介入,转而通过对大众文化或主流艺术视觉因素的借用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80画派”是这方面的典型。“大学生艺术网”的出现改变了很多艺术青年的发展方式和交流方式,许多艺术青年以一种更具流动性和混杂性的方式参加各种基于第三方搭桥的群体性活动。 结语部分,旨在点出问题及发出呼吁。新世纪之后青年艺术的关注自我趋向和商业化生存策略实际上体现出主流文化对青年人影响的削弱。源于市场的利益逻辑逐渐的占据青年人的头脑,就必然使青年人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失落。主流文化必须主动调整自己,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尊重、支持那些来自青年人却暂时未被大众所认可的创造性价值。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当代艺术 青年艺术 艺术青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120.9
【目录】:
  • 目录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青年亚文化理论12-20
  • 第一节 西方青年亚文化叙述范式13-16
  • 一、 芝加哥学派及其“规则-越轨”范式13-14
  • 二、 伯明翰学派及其“抵抗-收编”范式14-16
  • 第二节 世界新图景与后青年亚文化研究16-20
  • 一、 世界图景的改变16-18
  • 二、 后青年亚文化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18-20
  • 第二章 中国“青年艺术”何以可能及其内在规定20-32
  • 第一节 “青年艺术”何以可能20-26
  • 一、 既是先锋队又是生力军——艺术青年的力量和影响21-23
  • 二、 从宏观趣味到具体情境——“青年艺术”视角的现实价值23-24
  • 三、 从类型定位到逻辑提炼——“青年亚文化”方法论的整合功能24-26
  • 第二节 中国青年艺术的内在规定26-32
  • 一、 同构与变异——青年文化、青年艺术与青年亚文化26-28
  • 二、 继承、借用、妥协、反叛——青年艺术与主导、先锋、学院、大众艺术28-30
  • 三、 寻找代理人——青年艺术的现实命运和实践策略30-32
  • 第三章 中国青年艺术的历时性考察32-54
  • 第一节 80 年代:启蒙理想与青年激情33-39
  • 一、 思想解放与叛逆的激情——“星星画会”及其遭遇33-36
  • 二、 现代性焦虑的想象性解决——青年艺术团体与现代美术思潮36-37
  • 三、 从新“角色”到“非角色”——时代转换中的艺术青年37-39
  • 第二节 90 年代:边缘反抗与主流收编39-46
  • 一、 “非角色”青年的新风格——无聊、玩世与冷眼旁观39-41
  • 二、 从反抗体制到商业收编——艺术群落现象41-44
  • 三、 占领还是招安——中国当代艺术院44-46
  • 第三节 新世纪:关注自我与多元分化46-54
  • 一、 重新角色化和角色多元时代的到来47-49
  • 二、 开辟一个中介空间——“八零画派”的启示49-52
  • 三、 新媒介与青年艺术生产——大艺网与学生群体52-54
  • 结语 尊重与包容:促进青年艺术良性发展54-56
  • 注释56-59
  • 参考文献59-6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其;;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J];读书;2008年04期

2 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年06期

3 易英;前卫与边缘[J];美苑;1995年04期

4 ;青年昭示着希望,代表着未来——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在京举办[J];美术;2009年01期

5 水天中;“前卫艺术”及其它[J];上海艺术家;1995年03期

6 朱其 ,米莲;1970年代人的青春艺术现象[J];天涯;2003年04期

7 沙木;;后“美展”时代的“新青年”[J];市场周刊(艺术财经);2012年02期

8 胡疆锋;;意识形态 媒体 商品——亚文化的收编方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胡疆锋;;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王圣华;;艺术场潜规则——方力钧艺术成功新解[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余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本文编号:969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9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9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