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老子》水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9:08

  本文关键词:《老子》水意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是老子探究宇宙本原的最高哲学术语,是从“德”这一母体中提升出来的。以德明道,使老子陷入了“道不可言”的两难处境。在阐释“道”的过程中,老子采取了以象述道的方法。其中,因水“几于道”,成为老子探“道”的重要切入点。在论述中,老子以水述道、以水喻道、以水阐道,通过阐释两者间的关系,彰显了“道”的特性和品质,强调了“道”的创生性、运动性、自然性等,并分别对应着“水”的生养性、流动性、不争之品质以及水之柔的属性。正是“道”与“水”的这种互喻关系,使形上之“道”具有了被感知的可能。而在“道”的这一系列特性中,不管是创生性之崇高,变动不居之灵动,还是“自然而然”之高贵,柔弱却蕴含能量之巨大,都有一突出特性贯穿于它们之中,即“道”之“大”的特性,继而老子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也随之彰显。另一方面,从价值论的角度出发,老子言“上善若水”;“善”属于“德”的范畴,而“德”是老子之“道”在人生社会等伦理层面的表现,“水”乃自然界中大化流行之物,由此,以水喻德沟通起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上善”即指“德”,所谓“上善若水”便主要是分享了“水”之不争、甘居卑下、柔顺处弱的品质,来指明“上善”是超功利的,是自然无为的。而老子所推崇的“美”同样是超功利的、自然无为的“大美”。这样一来,以“自然无为”为内核,“道”之“大美”与“德”之“上善”在“道”中得到了统一。
【关键词】:《老子》 水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第一章 “道”不可言14-28
  • 第一节 “道”从“德”来14-20
  • 一、“德”义之初探14-15
  • 二、“德”与“道”15-19
  • (一) “德”的提升15-17
  • (二) “道”的发展17-19
  • 三、“道”的突破19-20
  • 第二节 “道”不可言20-24
  • 一、《老子》中的“两难”20-21
  • 二、“道常无名”21-23
  • 三、“道”之“大”23-24
  • 第三节 “言”与“意”24-28
  • 一、先秦“言不尽意”之思25-26
  • 二、魏晋“言意之辨”26
  • 三、以“象”尽“意”的可能26-28
  • 第二章 《老子》以“象”述“道”28-39
  • 第一节 “象思维”的优越性28-29
  • 第二节 “象”、“意象”与“水”29-39
  • 一、“象”与“意象”30-34
  • (一) “象”的发展和意义30-31
  • (二) “意象”与“象”的关系31-32
  • (三) “大象”与“道”32-34
  • 二、水与“意象”34-39
  • (一) 道、物、象34-36
  • (二) 水意象的优越性36
  • (三) 水与观物取象36-39
  • 第三章 《老子》中“道”与“水”的关系39-48
  • 第一节 “道”与“水”的特质39-42
  • 一、创造性40-41
  • (一) “道”的创生性40
  • (二) 水的生养性40-41
  • 二、运动性41-42
  • 第二节 “道”与“水”的品质42-45
  • 一、“水”之不争42-43
  • 二、“道法自然”43-45
  • 第三节 “道”与“水”的能量45-48
  • 第四章 《老子》与先秦水意象表达48-72
  • 第一节 老庄学派对老子道学观的继承49-63
  • 一、《老子》水意象中的时空观49-55
  • (一) 水与时间49-50
  • (二) 水与空间50-53
  • (三) 老庄之时空观53-55
  • 二、《老子》水意象中的“美”与“善”55-61
  • (一) 《老子》中的“道”与“德”55-57
  • (二) 《老子》中的“美”与“善”57-58
  • (三) 上善若水58-61
  • 三、老庄之清浊观61-63
  • 第二节 儒家学派对老子道学观的继承与发展63-72
  • 一、孔子的时间观64-66
  • 二、儒家水意象中的“美”与“善”66-72
  • (一) 孔子之“尽善尽美”66-68
  • (二) 孟子之“性善论”68-69
  • (三) 荀子之美善观69-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7
  • 后记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平;吴翔;;《老子》水意象研究[J];名作欣赏;2012年29期

2 冉永辉,马得琴;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3 范莹;水之美——俄、汉民族文化中关于水意象的审美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李德民;;象同喻反:水意象的辩证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玲;;透视《老子》中的水意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6 李德民;苏燕;;水意象文化系统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房萍;;水意象:丰富意蕴的修辞表达——张翎小说的一种解读[J];长江学术;2010年04期

8 沈志权;;《周易》水原型与后世文学中的水意象[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王万洪;;杜诗水意象的生存心态解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9期

10 安思颖;;水意象在电影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菁;中学语文教材中山水意象的审美教育价值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高风娇;先秦儒道散文中的水意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雯颖;《老子》水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鲁亚茹;《爱药》中的水意象解读[D];湖南大学;2016年

5 林海燕;水意象的视觉构成[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邹添霞;吴敏树诗歌中的水意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梁骥;先秦典籍中的水意象[D];苏州大学;2002年

8 关宁;《最后一个人》中的水意象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张珊珊;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创作高潮中的水意象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10 刘洋;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老子》水意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3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