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范畴“势”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09:03
本文关键词:审美范畴“势”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势”是在中国文化里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被应用于审美批评之中,但“势”的含义丰富而复杂。导致这种语义复杂现象的根源,不仅在于“势”的多义性,还在于它的思维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之中,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思维惯性。打开审美批评的卷轴,以“势”为线索切入美学问题的探讨,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理解,自省中国的审美文化的内在向度,是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势”力不仅表现为高效能的布置模式,它还呼应了中国艺术对艺术效果的追求。在书法、绘画与诗词文学方面,布局的效力确实是关键之处。我们需要在与西方的美学观念的对比观照之下,发觉审美范畴“势”的重要性,发现中国的审美理论的独特性。对比研究建立在对“势”的基本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此为切入点,从整体上去捕捉中国文化内在的一致性和特色。全文分三章进行讨论:首先,在探究“势”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讨论“势”作为造型艺术的书法字形显露出的力量、绘画布局揭示出的张力;其次,探讨文学作品中“势”展现出的效果。最后,整合“势”作为审美范畴的艺术表现方式。进一步归纳审美范畴“势”的理论内涵——“势”是随着时间演变起作用的潜在性可能,是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触发点,是文学作品中可贯通可逆行的自发性倾向,是天道运作生生不已的两极互化,是不断积蓄、引而待发的穿透力。
【关键词】:“势” 布局效力 审美效果 两极互化 触发点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第一章 作为造型原则的势16-30
- 第一节 书法中的飞动之势16-22
- 一、形与势16-19
- 二、动感19-20
- 三、生命张力20-22
- 第二节 绘画中的咫尺万里22-26
- 一、远势22-24
- 二、点线面24-26
- 第三节 雕刻中的顺势造型26-30
- 一、因势象形26-27
- 二、动静结合27-30
- 第二章 作为情节结构的势30-39
- 第一节 趋向倾倒与情致30-34
- 一、伏脉千里30-32
- 二、波折与阻碍32-34
- 第二节 期待遇挫与悲喜剧34-39
- 一、突转与发现34-36
- 二、悲喜剧36-39
- 第三章 作为意蕴氛围势39-48
- 第一节 言外之意:隐含的势39-43
- 一、诗有余势39-41
- 二、势在言外41-43
- 第二节 虚实相生:隐含的势形成的机制43-48
- 一、离形“得势”43-44
- 二、由实到虚44-45
- 三、势在留白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1-62
- 致谢62-63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达津;;古代文论中有关形象思维的几个概念[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五辑)[C];1981年
本文关键词:审美范畴“势”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8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