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中“误读”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20:06
本文关键词:文学传播中“误读”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20世纪70年代,布鲁姆提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理论——“误读”理论。该理论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影响观和文学史观,是布鲁姆的创新之举。布鲁姆也因此蜚声国内外。然而,“误读”理论也使布鲁姆处在了风口浪尖,饱受争议。随着国内文学理论的发展,布鲁姆的“误读”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误读”理论对中国的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以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为研究对象,力图在细读布鲁姆的相关理论著述的基础上,从探究“误读”理论的理论基础、“误读”理论的内涵以及“误读”理论与互文性的联系等方面,对“误读”理论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本论文还将“误读”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现象相结合,解读其中存在的文本误读的现象。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课题的提出、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的研究意义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综合性的分析了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产生的背景,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学者对“误读”理论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做了简要的概述。在随后的第一部分里,在介绍了布鲁姆的生平和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之后,分别从解构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尼采的强力意志说三方面阐释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受前人理论的影响。布鲁姆融合了德里达的“延异”学说和保罗·德·曼的文本误读理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学说以及尼采的强力意志说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误读”理论。最后,分别对三部有关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重要著作——《影响的焦虑》、《误读图示》和《诗歌与压抑》进行了分析介绍。在第二部分里,主要从“误读”的生成机制、“误读”的影响领域、“误读”的文化价值以及“误读”与“互文性”的辨析四部分详尽分析了“误读”理论的内涵与构成。布鲁姆的“误读”理论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的影响观和文学史观,他认为,诗的传统是由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而形成的。作为时间上的后来者,后辈诗人始终处于前辈的巨大阴影之下,饱受影响的焦虑。为了实现自己的原创性,后辈诗人必须不断的“误读”前辈,突破前辈的创作模式,从而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诗歌而加入到强者诗人的行列。在第三部分里,结合当代中国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现象,分析现有的文学创作、影视改编与创作的相互影响与“误读”的案例,从中国文化实践角度进一步佐证了布鲁姆的“误读”理论。该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前辈作家的巨大影响是后辈作家无法避免的,后辈作家只有在不断“误读”前辈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新的经典作品。笔者认为,同文学经典的产生一样,在当代中国文化传播中文学经典屡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本等文化现象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误读”。这种“误读”介于模仿与超越之间,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各显奇葩,争夺观众,推进了文艺舞台的百花齐放。笔者认为这种“误读”,不仅不会颠覆经典,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的传播,实现意义增殖,启发新的文艺精品出现。最后,以综合化的视角,梳理了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理论价值,以及辩证地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局限性。布鲁姆的“误读”理论把作家和文本放在纯创作和纯文本的领域进行研究,既是布鲁姆的创见,也是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之所在。
【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 “误读”理论 互文性 阅读 影响 焦虑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 课题的提出9
-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9-12
- (三)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一、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形成与代表性作品13-24
- (一) 布鲁姆的个人经历13-15
- (二) 前人理论对布鲁姆的影响15-18
- 1. 解构主义的吸收与创新15-16
-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吸收和发展16-17
- 3. 尼采强力意志论的影响17-18
- (三)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提出及代表性作品18-24
- 1. 经典的权威与影响:《影响的焦虑》18-21
- 2. “误读之图”的绘制:《误读图示》21-22
- 3. 天才诗人与超越:《诗歌与压抑》22-24
- 二、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内涵与构成24-33
- (一) “误读”的生成机制24-27
- 1. 经典的影响24-25
- 2. 创作的焦虑25-26
- 3. 对传统的挑战26-27
- (二) “误读”的影响领域27-29
- 1. 创作中的误读27-28
- 2. 阅读中的误写28-29
- (三) “误读”的文化价值29-31
- 1. 正典的捍卫29-30
- 2. 意义的增值30-31
- (四) “误读”与“互文性”辨析31-33
- 1. “互文性”的内涵31
- 2. “误读”与“互文性”的内在联系31-33
- 三、当代中国文化传播中的“误读”与“互文性”分析33-37
- (一) 文学创作中对文学经典的“误读”33-34
- (二) 影视剧本对文学经典的“误读”34-35
- (三) 影视剧本之间的相互“误读”35-37
- 四、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意义与局限37-40
- (一)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意义37-38
- (二)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的局限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6
- 致谢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毅;澄清“误读”的迷雾[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2 张中;;“误读”时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王长俊;走出“误读”的误区——诗歌释义学研究之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4 张景超;也说“误读”[J];文艺评论;1998年05期
5 范勇;;试论译介中的“误读”现象及其价值[J];长城;2009年12期
6 董福君;;文学“误读”的原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倪正芳;真假“误读”[J];阅读与写作;2000年06期
8 曹顺庆,周春;“误读”与文论的“他国化”[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4期
9 严海燕;名联著作权应属谁——关于对联作者屡遭“误读”现象之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顺贵;文学文本的“误读”接受之成因及其美学意义[J];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思——兼评培根《论美》一文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平;从“误读”中寻找共识[N];解放日报;2014年
2 郭艺s
本文编号:391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9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