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浅论宋词雨意象中的文化悲感意识

发布时间:2014-07-27 06:38


        摘要:宋代士大夫文人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积淀为一种文化悲感意识。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来抒写这种文化悲感意识。表达他们仕途坎坷,英雄失路的悲伤;执着理想,生命漂泊的苦痛;以及生命束缚,生存不自由的叹息。
  论文关键词:宋词;雨意象;悲感文化意识
  英国作家斯托雷奇曾说“中国人的忧伤是很细致很深沉的。忧郁似乎是中国诗的基调。”作为中国诗的宋词自然不例外,在两万多首宋词中出现“雨”字的词有4910首.所抒发的情感类型中以悲怨、忧伤等情感为基调的词占总体的62%。可以说宋词雨世界是一个充满着伤感的世界。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表现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生存叹息。宋词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情感意识不同于西方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悲剧意识.“西方人的悲剧,强调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而中国文化由于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不可能具有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精神,笔者认为,将宋代士大夫文人阶层由于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识称为文化悲感意识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文化悲感意识借助雨的催发、升扬,在宋词中将士大夫文人细腻而伤感、缠绵却坚毅的心理世界表现了出来。
  一、仕途坎坷。英雄失路之悲
  宋代士大夫文人受宋庭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视为宋代‘士’的一种集体意识” 他们积极努力于经世济时的功业建树中,期望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及党争的存在,宋代士大夫文人命运多舛,仕途道路坎坷,甚至绝大多数士大夫文人都有过被贬的经历。他们的政治理想不但没有实现。甚至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士大夫进退之间犹驱马牛.不翅若使优儿街子,动得以指讪之。”士大夫文人在遭受了种种磨难之后,对生存的不自由和仕途坎坷有了更深的体会,萧庆伟说:“绍圣之后,对政治的恐惧和对个体生存的忧虑,是元佑党人共同的心理背景。”㈣这无疑给词坛带来许多忧伤的风雨。士大夫文人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伤情绪在凄风冷雨中更显惆怅悲苦。
  (一)更能消,几番风雨——士大夫文人仕途坎坷、内心迷茫之悲。“儒家所大力倡导的积极有为的人世精神,成为这一时代(宋代)的最强音,是普遍存在于儒家社群之中的精神风貌。”但面对不可挽回的颓败的局势,宋代士大夫文人虽有经邦济世之志。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深刻体会了生存的困顿与仕途的坎坷.前途无法把握的悲苦在风雨中更加凄切。如吴潜《满江红》: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词人凭栏而望,沉入遐思时,笔耕论文,“暮雨掩空来”,词人不禁临风嗟叹,“征帆木末”不知驶向何方引起的前途渺茫之感与掩空而来的“暮雨”添加的凄凉之意,惹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抒发出郁积已久的愤闷不平之气。城头的号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共同构成了萧瑟悲凉的氛围,词人无尽的愁思在这广阔的空间郁结、回荡,而无处排遣。全词借助雨意象营造的氛围表现了词人沉痛悲郁的情感。

 



本文编号:7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