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有哪些研究方向_《喜福会》中母亲形象修辞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学院》 2011年
《喜福会》中母亲形象修辞学研究
黄力平
【摘要】: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谭恩美在1989年出版了她最著名的小说《喜福会》。小说自从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并因此获得了很多奖项。众所周知,小说成功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对于四位中国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于是,大量研究人员和评论家开始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但是他们的研究相对狭窄,主要着眼于文化,政治,女权和后殖民主义视角。 本篇论文采用詹姆斯·费伦和李建军的小说修辞学理论来分析母亲形象是一种新的尝试。李建军批判性的继承了小说修辞学的奠基人韦恩布思的修辞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修辞技巧分成宏观和微观,并进一步指出修辞性叙事技巧归为宏观修辞,而我们平时所见的修辞格作为微观修辞。詹姆斯·费伦提出的叙事进程理论为论文提供了主要的修辞性叙事技巧。因此,论文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全面地揭示母亲形象,即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从处于中美文化夹缝中生存的“他者”形象到对抗主流文化,打破刻板化印象,要求掌握话语权的自我“主体”形象的建构。 此篇论文所采用的修辞学视角也是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最新趋势的一种响应,即,关注其文学性的研究,包括细读文本,分析结构,评价文本的审美价值。与此同时,希望为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景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女性身份的认识和抗争——解读《喜福会》中的安梅母女三代[J];长城;2009年10期
2 刘燕;;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知[J];外国文学;2001年03期
4 孙胜忠;;质疑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唯文化批评”[J];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5 赵磊岩;;张爱玲与谭恩美作品中母亲形象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龚蕴华;张放;;解读《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8期
7 郭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里素云的形象[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8 王琨;;论《喜福会》中母亲的女性主义形象[J];名作欣赏;2009年10期
9 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陆薇;从话语的消失看《喜福会》中主体的重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慧;“叙事作为修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委艳;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3 马桂芳;詹姆斯·费伦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方国武;;叙事视点与政治意义——晚清谴责小说政治叙事的形式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童肖琼;;文体学分析在EFL语篇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叶立刚;;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介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5 张慎琳;叶晓青;;独特的叙述视角与反讽意味的生成——吴组缃《官官的补品》的文本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6 刘晓连;;在平淡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对《菊花》的文本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刘菲菲;;论林白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丁贯东;;小说修辞之精神传统与理性的回归——两本小说修辞理论的浅近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王亚平;;谁逼疯了卡拉根?——《去俄国》中的人性压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张祥丽;;浅谈《狂人日记》的视点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2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3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月亭;;《德伯家的苔丝》中叙述视野的由“小”变“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永波;;客观化诗学的生态维度[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平丽;析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人物温妮[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和慧芳;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许焕荣;;电影《喜福会》女权主义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东来;族性迷信与历史的意义[J];读书;1996年12期
4 黄文杰;论信念的公度性对真理的绝对决定——关于以理查德·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的真理意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宗廷虎;一部创获迭出的修辞学新著——评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6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知[J];外国文学;2001年03期
8 申丹;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修辞学[J];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9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10 管建明;华裔美国文学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及其文化生存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军府;无法弥合的叙事鸿沟[D];郑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文华;;语言的选择与转换——从“选择—顺应”理论评析《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J];文教资料;2009年28期
2 朱一峰;;浅析唐艾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2期
3 周燕萍;;我是谁?——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关玉红;;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作家;2009年12期
5 胡锐;;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6 蒋红;孙红梅;;被固化的异族形象——浅析《喜福会》中具有东方主义色彩的套话[J];才智;2009年26期
7 章文捷;刘秀琴;;从《喜福会》解析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孙刚;;东方主义在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体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国梁;;谈《喜福会》中母女的文化取向[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10 胡潇;;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启示[J];海外英语;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湘南;[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英剑;[N];文艺报;2004年
4 马航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古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亦闻;[N];文汇报;2004年
7 邓齐平;[N];文艺报;2002年
8 李侠;[N];文艺报;2002年
9 张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陶洁;[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师彦灵;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喜福会》小说对话中的会话含义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群;论《喜福会》的叙事技巧[D];中南大学;2010年
4 徐丹;《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转;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陌生化视域下《喜福会》解读[D];兰州大学;2014年
6 张韵;《喜福会》的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7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9 陈晶莹;《喜福会》中四位女性成长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10 谢运龙;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