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框架层面的对等: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评析
本文关键词:语义框架层面的对等: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年
语义框架层面的对等: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评析
张婷
【摘要】:翻译研究在学科上日益趋向交叉型,其他领域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被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为它提供了诸多崭新的视角。框架语义学隶属于认知语言学下的语义学分支,根据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自身体验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中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自动存储在在我们的记忆中。作为记忆中的一种知识构建,认知框架适用于对客观现实的表达,各构成成分在其框架网络内起着相互协调的作用。框架是语言单位的前提,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不仅可以作为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而且是认知框架的支撑点。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活动。首先,在透彻理解原语文本的基础上,译者要把其中的每个词语及语句放在整个文本所展示的语义和知识框架内去审视。其次,译者选择表达的过程也是在原语文本语义框架的理解基础上在译语中进行语义框架的匹配过程。因此,在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对译者来说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文本透彻理解后,通过记忆将所理解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然后将这些信息放入译语语义框架系统重新进行语义定位,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即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式来激起与原文本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之一,被翻译成了很多种文字,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沈复以自然简洁、质朴感人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婚姻爱情、家庭变故、闲情逸致、山水游记等。本文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对《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进行研究,分析了两个译本在处理不同框架时策略异同。在对视觉框架、情景框架、文本类型框架、社会框架和类属框架五种框架的详细分析基础上,文章认为,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林译本比布莱克译本更好地完成了他的翻译任务,因为林译本在面对民族间不同的语言文化框架系统时,不仅保留了原作独特的写作形式,而且通过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较好地激活了与原文本相似或相同的认知框架,,实现了不同层面上的翻译对等,向目标读者传达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很好地完成了他的翻译任务。因此,框架语义学可以为文学翻译的对等和译本质量的评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2 韩晓玲,陈中华;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3 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勤泉;;论翻译的基本单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周艳波;岳五九;胡作法;;元稹制诰文简论——兼谈元白与中唐古文运动之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黄海军;关于汉译英方法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尹宏;;浅析导致有意文化误译的文本外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伟锋;;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互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续纪;;试论文化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和中浚;;中医妇科学中古代性教育知识的特点[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慧;;浅谈京剧语境与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韩学金;韩潇;;对高职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锡纯;;从“龙”的翻译看国俗词语的英译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姚文勇;;基于类典型理论的词语翻译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石梦婕;;文化翻译学建构新探——基于文化语义学的翻译学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晓泳;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异化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晓东;从以知语言学角度谈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甘慧慧;从框架理论看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颖;;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2期
2 王宗炎;语文矛盾与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2年03期
3 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丽;想象与现实中的情爱——《聊斋志异》与《浮生六记》婚恋观比较[J];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2 徐柏容;《浮生六记》与沈复陈芸[J];书屋;1996年06期
3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钱德明,周庆芳;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顾关元;《浮生六记》之谜[J];瞭望;1995年48期
6 唐一方;幸福只是一种传说——《浮生六记》中芸的悲喜人生[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1期
7 江慰庐;关于《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四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01期
8 董晖;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赵荣光;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兼论沈复的饮馔美学原则[J];商业研究;1985年12期
10 张蕊青;《秋灯琐忆》与《浮生六记》[J];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丽娜;曾东京;;框架语义学在双语网络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从FrameNet看语义和语法标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安兴;;框架语义学、语料库建设与汉英词典新词的译名[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园丁;由丽萍;张惠春;谷波;刘开瑛;;基于框架语义的汉语文本知识表示方法[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贾君枝;刘焘;李景峰;;基于Web保险信息的语义分析初探[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5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波;;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把字结构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周领顺;;框架元素施事、致事、受事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立飞;;框架语义学:英汉比较的新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开瑛;由丽萍;;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构建工程[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由丽萍;刘焘;刘开瑛;;信息处理用中文框架语义知识描述方法研究[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3 魏泱;[N];中国审计报;2003年
4 傅璇琮;[N];光明日报;2010年
5 董保纲;[N];贵州政协报;2000年
6 巫唐;[N];学习时报;2003年
7 记者 刘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旅加学者 陶短房;[N];东方早报;2010年
9 溶液;[N];金融时报;2004年
10 刘红;[N];北京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马洪海;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海;英语学习型词典典型词例的选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吴尉林;可移植的稳健口语理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王一川;基于内容的海量文本探索式查询导引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孙元;多媒体语义检索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吴海燕;商务汉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语义框架层面的对等: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评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汤映;框架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美荣;框架语义学在翻译中意义空白填补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思雨;从框架语义学看《道德经》的英译[D];西南大学;2012年
5 刘阳;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篇连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胡惠群;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D];广州大学;2012年
7 陈艳;框架语义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裴文娟;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言说类动词的翻译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9 谈鑫;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的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宇;英语辩词中语义框架转换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语义框架层面的对等:框架语义学视角下《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