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
本文关键词: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首次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等原理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来,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006年,胡教授进一步提出生态翻译学,并发表论文《生态翻译学诠释》。该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在生态翻译环境中对译者的翻译活动做出全新分析,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和翻译研究的范围。 林语堂是中国文坛上少数可以用英语进行创作的作家和翻译家。他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又深知中国文化,一生著译颇丰,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英文作品。这些作品构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并且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在其最成功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把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人,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美国《时代》周刊也给与其极高的评价“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京华烟云》以英语为语言外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在进行《京华烟云》的创造过程中,采取自译的方法。自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与作品创作形式,为研究翻译与写作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林语堂的作品进行分析,但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其对沈复的《浮生六记》的翻译之上。因此,本文将扩大有关林语堂的研究范围,开始尝试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以《京华烟云》为个案去进行研究,通过对《京华烟云》创作过程中各种生态翻译环境因素对自译结果的分析,将验证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力与可行性。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不包括引言和结论)来进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京华烟云》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学术思想,翻译理论,研究阶段,以及《京华烟云》的自译性和研究现状,并且对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说明;然后对本文所运用的理论主体进行了说明,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三个重要概念,即译者的中心性,生态翻译环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其次,分析了林语堂在进行《京华烟云》创作前对内外部需求以及自身能力的选择性适应,说明为什么林语堂要创作《京华烟云》;最后,,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纬)讨论林语堂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适应性原则,说明如何译的问题。 总之,《京华烟云》自译的成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语堂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的合适恰当的适应与选择,同时也证明了生态翻译学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关键词】:林语堂 《京华烟云》 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Introduction12-15
- 1 Literature Review15-32
- 1.1 The Introduction of Lin Yutang15-21
- 1.1.1 Brief Description of Lin Yutang's Life15-16
- 1.1.2 Lin Yutang's Academic Thoughts16-17
- 1.1.3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17-19
- 1.1.4 Three Periods of the Research on Lin Yutang19-21
- 1.2 An Introduction of Moment in Peking21-27
- 1.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oment in Peking21-22
- 1.2.2 Self-Translation Features in Moment in Peking22-25
- 1.2.3 Previous Studies of Moment in Peking25-27
- 1.3 Background Behind Eco-translatology27-29
- 1.3.1 Global Ecological Thoughts27-28
- 1.3.2 Ancient Chinese Ecological Wisdom28
- 1.3.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Related Fields28-29
- 1.4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29-32
- 1.4.1 A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29
- 1.4.2 A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Studies in China29-32
- 2 Eco-translatology32-39
- 2.1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32-33
- 2.2 The Main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33-39
- 2.2.1 Translator-centeredness33-34
- 2.2.2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34-36
- 2.2.3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36-39
- 3 Lin Yutang's Selective Adaptation in the Pre-translating Process39-48
- 3.1 Adaptation to Needs39-46
- 3.1.1 Adaptation to External Needs39-42
- 3.1.2 Internal Needs42-46
- 3.2 Adaptation to Competence46-48
- 4 Lin Yutang's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48-65
- 4.1 Selection in Linguistic Dimension48-56
- 4.1.1 Poetry Translation48-53
- 4.1.2 Name53-56
- 4.2 Select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56-63
- 4.2.1 Title56-59
- 4.2.2 Diet59-60
- 4.2.3 Customs60-61
- 4.2.4 Greetings61-63
- 4.3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63-65
- Conclusion65-67
- Notes67-69
- Bibliography69-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2-73
- Acknowledgments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秀英,李学恩;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复杂思想[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刘勇;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林东宣;试谈《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4 林春香;;《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秀燕;;《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06期
6 郑月娣;;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婚姻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7 程霞;;《京华烟云》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胡慧娥;;论林语堂的“自然”女性观——以《京华烟云》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程福菊;;简析林语堂女性观中的落后因素[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静容;;散落人间的贝壳 焕发文化的光彩——浅析《京华烟云》的闽南俗语[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江涛;刘璐瀛;朱怀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届全国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符晓;;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环境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10 ;Chinese Subjectivity Analysis Using Bilingual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Technology[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泉根;王兆胜近作《闲话林语堂》[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端木来娣 顾钱江;林语堂故居不寂寞[N];文学报;2003年
4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6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7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8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9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林语堂美译思想探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李子璐;从跨文化角度探析林语堂译者文化身份[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莹莹;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4 万里云;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D];厦门大学;2008年
5 陈蕙荃;文学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薛菲;从林语堂翻译理论对比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D];外交学院;2011年
7 谢志锦;以“诚”为本的“存异”伦理[D];湖南大学;2011年
8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熊亭玉;[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丽娟;从意识形态论林语堂英译作品[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解读林语堂《京华烟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