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菜根谭》三英译本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菜根谭》三英译本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现正向生态学转向。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爱追求“有机食品”、“环保居屋”、“生态旅游”、“绿色工程”等等,,“生态意识”在学术界也越来越受重视。Kerridge(1998:5)指出“环境主义已超越了自然科学、地理位置和社会科学的范畴进入了‘人文领域’”。国内学者萧培根(2002:4)也认为许多学科研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和趋势。这一思潮无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翻译也应回归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且应从生态视角去思考翻译问题,评价译文优劣。 生态翻译学于是应运而生。该理论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于2008年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它被解释为一门生态学路径的翻译研究,或者说从生态学视域来研究翻译。作为新世纪新译论,生态翻译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与选择”学说为哲学基础,诠释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 《菜根谭》是中国典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明朝人洪应明所著语录体著作。其以“菜根”为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恰如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珍品囊括了三教真理的结晶和教人处世之道,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和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菜根谭》不仅当时传颂一时,而且至今仍畅销不衰,特别是在近20年来形成的《菜根谭》热对我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企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菜根谭》英译本颇多,但有关《菜根谭》英译的研究却很少,从比较视角对《菜根谭》多个英译本研究则更不多见,至于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菜根谭》英译进行探讨者,到目前为止,尤乏其人。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解释力与适用性,本论文尝试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菜根谈》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并力图论证:1、跨学科研究的生态翻译学可运用于《菜根谭》翻译研究领域并演绎论证其具有普遍解释力、有效性与可操作性。2、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三个方面形成的生态翻译学译评标准完全适用于对《菜根谭》三英译本进行比较与赏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例证、综合分析、演绎论证、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充分论证,并综合阐述,得出结论。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概述本硕士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框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原创性。 第二部分菜根谭简介部分。作者简单介绍《菜根谭》作者;解释《菜根谭》书名说法;简要分析《菜根谭》的历史地位和文学特色;对《菜根谭》多个英译本进行介绍和评述。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回顾国内外《菜根谭》英译本之前研究现状,总结生态翻译学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并作出相关评述。 第四部分理论框架部分。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定义,基本理论观点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较《菜根谭》英译本的可行性,奠定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五部分主体部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菜根谭》三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举例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Paul White、蒋坚松及周文标译文的得与失并形成相关观点。 第六部分结论部分。作者一方面分析了文章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亦得出三点结论:1、生态翻译学为《菜根谭》英译比较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2、三位译者受其各自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会作出不同的适应及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3、凡能经受得起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三个方面的批评和评判的译者则是其特定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的最理想译者,其译本亦是最理想的译本。《菜根谭》三英译本各有所长,各有优劣。从多维转换程度视域来看,蒋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上都比怀特和周更胜一筹,周译本介于蒋译本与怀特译本之间。从读者反馈视角来看,蒋译本最为国内外读者所接受;怀特译本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其译本介于蒋译与周译之间;周译本读者反馈相对较少。从译者素质视角来看,蒋坚松教授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的最理想的译者。因此,蒋译本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蒋译本最为国内外读者所接受;蒋坚松教授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的最理想的译者,其译本亦是最理想的译本。 本论文的价值有三点:1、由于运用新兴翻译理论即生态翻译学作为指导理论,故选题比较新颖。2、由于将新兴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中国典籍英译本对比分析,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由于运用生态翻译学译评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进行了实证研究,故为该理论对典籍英译本的评判提供了具有科学性的依据。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菜根谭 翻译生态环境 多维转换程度 读者反馈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Figure12-13
- List of Abbreviations13-14
- Introduction14-2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Cai Gen Tan & Its English Versions22-28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of Cai Gen Tan22-23
- 1.2 Explanations of the Book Name23-24
- 1.3 Historical Status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Cai Gen Tan24-25
- 1.3.1 Historical Status of Cai Gen Tan24
- 1.3.2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Cai Gen Tan24-25
- 1.4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Versions of Cai Gen Tan25-26
- Summary26-2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8-32
- 2.1 Previous Translation Researches on Cai Gen Tan28-29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Eco-translatology29-31
- Summary31-3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2-42
- 3.1 Definition of Eco-translatology32-33
- 3.2 Main Research Focuses of Eco-translatology33-39
- 3.2.1 Translator-Centeredness33-34
- 3.2.2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34-35
- 3.2.3 Translation Process35-37
- 3.2.4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Translation Method37-38
- 3.2.5 Translation Assessment Criteria38-39
- 3.3 Feasi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ical Comparison of English Versions of Cai Gen Tan39-41
- Summary41-42
- Chapter Four Eco-translatological Comparison of English Versions of Cai Gen Tan42-72
- 4.1 Comparison of Translator’s Instinctive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42-45
- 4.1.1 Instinctive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oward “Need”42-43
- 4.1.2 Instinctive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oward “Competence”43-44
- 4.1.3 Instinctive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oward “Environment”44-45
- 4.2 Compariso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45-68
- 4.2.1 Comparison from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46-54
- 4.2.2 Comparison from the Cultural Dimension54-68
- 4.3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s Response68-70
- 4.3.1 Analysis of Cai Gen Tan’s Translation Versions69
- 4.3.2 Adoption Situation69
- 4.3.3 Statistics of Translation Assessment69-70
- 4.3.4 Updating of Translations70
- 4.4 Compari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 Quality70
- Summary70-72
- Conclusions72-74
- 5.1 Major Findings72
- 5.2 Limitations72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otential Research Directions72-74
- Bibliography74-79
- Acknowledgements79-80
- Appendix A80-81
- Appendix B(中文长摘要)8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向福;;对联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解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爱华;;生态翻译学之“生态环境”探析[J];东疆学刊;2011年04期
3 陈惠;;语用视野下《菜根谭》英译评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龙丽超;周雪婷;;元伦理学视域下典籍英译中译者伦理价值的审视——《菜根谭》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庄佩娜;;论《菜根谭》英译本中诗化语言的再现[J];华章;2012年19期
6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7 卓振英;典籍英译:问题与对策[J];汕头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4期
9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年02期
10 蒋骁华;;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姗姗;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晓平;保罗·怀特英译《菜根谭》的阐释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周金龙;《菜根谭》英译显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宋海芽;张谷若译本《还乡》的生态翻译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时勇;从功能对等角度研究保罗·怀特译作《菜根谭》[D];郑州大学;2012年
6 苏凤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意象再造滥觞[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菜根谭》三英译本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9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