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20:16

  本文关键词: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宝库的巨大贡献。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在古典诗歌翻译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不少学者不仅亲自从事翻译实践,而且还就诗歌翻译理论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在中诗英译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各具特色的学派。从早期的直译派、意译派和仿译派到后期的诗体派、散体派和创造派。这些学派对诗歌的翻译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理论。 在早期译者中,埃兹拉·庞德无疑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他的《神州集》在一九一五年四月出版后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而被看作是他对英语诗歌的“最持久的贡献”,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第一次真正的成功。“自此以后,庞德将中国诗变成了大众瞩目的东西”。(赵毅衡:1985,150)而在当今中国的诗歌翻译界,许渊冲是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在其六十年的翻译生涯中,许渊冲翻译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并在国内外深受好评。他关于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标准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本文选取许渊冲与埃兹拉·庞德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研究两人的思想及所处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找出两人成功的共同原因。 论文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许渊冲的生平及翻译思想,并总结归纳了他的“文学翻译十论”。第二章介绍了庞德的生平,然后分别从诗人与翻译家的角 度考察庞德的思想及成就。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从微观的层面考察了许渊冲 和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比较了许渊冲与庞德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的异 同。而文化观对翻译观有直接影响并指导了翻译实践。在第二节,作者对两人 的翻译实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从文本的角度找出了两人译文成功的 直接原因。第四章将两人译文的成功置于一个宏观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中加以分 析考察。作者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力量的消长对中国 古诗英译的规范与倾向的影响;以及许渊冲和庞德所处时代的中国翻译文学在 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的变化。 翻译已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本文 结论强调了翻译与社会文化的息息相关。许渊冲与庞德的译文大相径庭,但在 不同的时代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事实说明无论译者的翻译目的,原则和 方法如何不同,他们都应该充分考虑原语与目的语表现的文化所处的地位,并 由此确定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许渊冲 庞德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 in Chinese4-6
  • Abstract in English6-9
  • Introduction9-11
  • Chapter 1 Xu Yuanzhong's Life and Thoughts11-22
  • 1.1 Xu Yuanzhong's life and career as a scholar and a translator11-16
  • 1.2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Xu Yuanzhong's Theori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16-22
  • Chapter 2 Ezra Pound's Life and His Theories on Translation22-30
  • 2.1 Ezra Pound's Life22-23
  • 2.2 Pound As Poet23-27
  • 2.3 Pound As Translator27-30
  • Chapter 3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Xu Yuanzhong and Ezra Pound30-55
  • 3.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Thought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30-38
  • 3.1.1 Attitude towards the Chinese Culture30-35
  • 3.1.2 Their Views on Poetry and Poetry Translation35-38
  • 3.2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Xu Yuanzhong and Ezra Pound38-52
  • 3.2.1 Reproduction of Meaning38-46
  • 3.2.2 Form and Sound Effects46-48
  • 3.2.3 Image Presentation48-52
  • 3.3 The achievements of Xu Yuanzhong and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52-55
  • Chapter 4 Interpretation of Pound and Xu Yuanzhong's Achiev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55-63
  • 4.1 Introduction to Polysystem Theory55-58
  • 4.1.1 Varied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Certain Literary Polysystem56-57
  • 4.1.2 Varied Func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Certain Literary Polysystem57
  • 4.1.3 Translator's Choices Governed by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57-58
  • 4.2 Interpretations of Pound's Success58-60
  • 4.3 Interpretations of Xu Yuanzhong's Success60-63
  • Conclusions63-65
  • Bibliography65-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泉;;“三国”里的心理谋杀案[J];青年博览;2011年16期

2 张曙光;;埃兹拉·庞德的漂泊之路[J];北方文学;2006年07期

3 蒋洪新;郑燕虹;;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4 姚曼华;;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记许渊冲先生[J];文史天地;2011年04期

5 刘一鸣;;从庞德的诗歌翻译语言观看英美儿童诗的翻译[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6 夏长宏;;许渊冲与翻译[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7 王国祥;诗译英法领风骚——访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6期

8 陈莹;;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9 张孜婷;;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李清照词的英译中的再现(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10 吕婷;;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论许渊冲诗词翻译“优化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玉良;;《诗经》翻译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管筱明;;从出版角度看译者的责任与译本的市场定位[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5 李允;;从文体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上邪》的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邓经武;;20世纪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论郭沫若与庞德[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8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萍;;毛泽东诗词与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菁菁;;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评鉴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渊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高其才 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 吴传毅;庞德对美国当代司法制度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韩松;庞德的‘诗歌经济学’[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张秀萍;罗格与庞德终于“分手”[N];中国体育报;2001年

5 陈君;庞德提交奥运圣火传递新建议[N];中国体育报;2003年

6 ;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N];渭南日报;2009年

7 李国威;庞德明转动GE中国魔方[N];市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佑;GE中国区换帅[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9 高民;许渊冲教授谈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张秀萍;庞德递交辞呈 罗格极力挽留[N];中国体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2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曦;目的论视角的庞德翻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吴s

本文编号:430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430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5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