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
本文关键词:反乌托邦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
【摘要】:20世纪初西方学界兴起的"反乌托邦"文学,是对人类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乌托邦梦想的解构、颠覆与重构。"反乌托邦文学"阐述了对乌托邦理想的质疑与批判,但它反对、批判的对象却不是"乌托邦",而是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异化的科学至上、极权主义以及当时的极权政治,由此突显出其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反乌托邦文学中的反科学至上、反极权主义和反极权政治的特征,与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相通。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文学三部曲 后现代主义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32401)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在20世纪前期的西方文学领域内,呈现出一股“反乌托邦”思潮,它颠覆了以往“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美好社会的憧憬,将未来描写成噩梦般的、肮脏的丑陋世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写于1920年)、英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写于1932年)和英国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健雄;;读《一九八四》一得[J];读书;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勇;;关于国内对乔治·奥威尔研究的述评——以20世纪50~90年代的研究为据[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鞠宁;任惠斌;;在记忆中觉醒——解析《授者》中的反面乌托邦特色[J];大家;2010年15期
3 王爽;;现代技术控制下人的存在危机——伽达默尔技术哲学观照下的《美丽新世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4 杨丽微;;我们是否已进入媒体的娱乐化时代?——《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3年03期
5 冷满冰;;《卡拉玛佐夫兄弟》强调民众低劣的意图[J];学术交流;2007年08期
6 杨明慧;;网络红人:新闻价值被放大的产物[J];新闻爱好者;2011年04期
7 徐阿兵;;在集体记忆与个体想象之间——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政治苦难[J];粤海风;2009年06期
8 唐晓睿;;感官与理性——电视“玩具”中的中国真人秀节目[J];艺海;2012年09期
9 陶东风;;理解我们自己的“娱乐至死”——一种西方文化理论在中国的被绑架之旅[J];粤海风;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2 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安丽霞;现代性的书写——合理性、艺术、体验[D];吉林大学;2010年
4 冯小庆;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思想与诗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双;遮蔽与解蔽[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彭彭;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个人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豆利君;乌托邦文学的审美特征及精神内涵[D];齐齐哈尔大学;2011年
4 李欣;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丁页;欲望都市的生命追问[D];苏州大学;2011年
6 郑钰;乌托邦的颠覆与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白晓荣;关于人类生存的忧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信华;通往“理想主义”的文学之旅[D];暨南大学;2008年
9 秦雯;乌托邦精神的当代建构与诠释[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尹璐;善与恶的境遇性[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友;;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中载;后现代主义及约翰·福尔斯[J];外国文学;1992年01期
3 闫艳;;威廉斯:“没有意念,除非在物中”——有关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阐释[J];人文杂志;2006年01期
4 张楠楠;;《五号屠场》中荒诞的后现代主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秦里;;三件另类的谋杀案[J];书城;2006年04期
6 李鸿雁;;后现代解构的限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师彩霞;;卡夫卡的创作与后现代的写作游戏性[J];山东文学;2007年07期
8 郑永旺;;《夏伯阳与虚空》的佛教元素解读[J];俄罗斯文艺;2008年02期
9 关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社会性别[J];中州学刊;2008年04期
10 郇怡彬;;互文性和英美后现代童话的解读[J];作家;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何肖朗;;美英非虚构文学后现代发展的历史诠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孙雅杰;;无理性的游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反逻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肖芳;;反英雄、反小说、反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特色评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2 章静;复杂性海洋中的“后现代”鱼[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西马;后现代之诗[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6 张建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生[N];文艺报;2008年
7 侯玮红;俄罗斯文学界掀起现实主义大讨论[N];文艺报;2005年
8 林精华;阿克肖诺夫:俄罗斯应该向中国学习[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侯纬红;现实主义:你将去向哪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李德纯;日本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村上春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6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7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芝;越界的缪斯[D];苏州大学;2008年
9 刘璐;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元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D];吉林大学;2007年
2 崔玲;现实与幻想的合奏:菲利普·罗斯的《鬼作家》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D];厦门大学;2007年
3 张伟;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殷小敏;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回归现实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王艳;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D];苏州大学;2009年
6 邹珊珊;唐纳尔德·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浅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杜晓静;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暴力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立斯;约翰·霍克斯《第二层皮》中的不确定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晓丹;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罗锡英;诗与思: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4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3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