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对巴赫金理论的借鉴和改造

发布时间:2017-07-13 22:18

  本文关键词: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对巴赫金理论的借鉴和改造


  更多相关文章: 巴赫金 克里斯蒂娃 接受 结构主义


【摘要】:"词语、对话和小说"成为克里斯蒂娃向法国学界介绍巴赫金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献,是巴赫金思想首次正面介入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起点。克里斯蒂娃没有严格按照巴赫金的写作思路进行客观介绍,而是对这几部分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重新逻辑化的处理,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克里斯蒂娃在该文中借鉴但改造了巴赫金的诸多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文本"这一概念将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语言分析纳入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框架,通过改造巴赫金的语言分析方法来实现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超越。她讨论问题的逻辑是从"词语"入手,进而转向"话语",最后再聚焦为"对话"的,这也显示了鲜明的结构主义的特点。在对话语类型的分类问题上,克里斯蒂娃并没有理会巴赫金的分类标准和角度(从与他人语言关系的角度),而是将之纳入到了"叙述话语"中进行了考察。该文后半部分对巴赫金复调小说和狂欢化理论的介绍相对客观,但也对之进行了结构主义和互文性的解释。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巴赫金 克里斯蒂娃 接受 结构主义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巴赫金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号:07CZW003】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资助
【分类号】:I512.072
【正文快照】: 克里斯蒂娃是向法国学界介绍巴赫金的第一人,也是巴赫金思想首次正面介入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起点。1965年底,克里斯蒂娃在罗兰·巴特的研讨班上作了题为“巴赫金与小说词语”的报告,一年之后以“词语、对话和小说”为名发表在《批评》杂志上。该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其标题分别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祝克懿;宋姝锦;;词语、对话和小说[J];当代修辞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相关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俄苏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俄罗斯文艺;2009年03期

2 梅兰;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3期

3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4 赵志军;“普洛透斯式的”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1期

5 秦勇;巴赫金对“间性”理论的贡献[J];俄罗斯文艺;2003年04期

6 张勤;论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话语特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宋德发,张铁夫;巴赫金的列夫·托尔斯泰[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王钦峰;巴赫金与比较文学的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3期

9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10 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乔光辉;陈金鑫;;日本《忠臣水浒传》之与中国《水浒传》的互文性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刘志红;;《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薛海宁;;《白雪公主》——狂欢的世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董娅;;《纯真年代》中的变化基调初探——从其复调因素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9 汤瑶;;狂欢化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解读——对历史的颠覆与重构[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唐玉清;“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N];文艺报;2008年

7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龙敏君;对话与交往[N];文艺报;2009年

9 李庆西;“翻了个儿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钱林森;责任和乐趣:我的漂泊与探索的旅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2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7 周琼;赫尔岑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红梅;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9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2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3 孙明;狂欢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小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6 梁艳;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晓涵;对话理论与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对话艺术[D];山东大学;2007年

8 历晓云;巴赫金复调理论诗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右英;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俊吉;艺术与责任[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8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38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