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6 01:09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日比较诗学 审美感兴 感物 物感 感心 物哀


【摘要】: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哀"与"物哀"。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衡、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调、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中日比较诗学 审美感兴 感物 物感 感心 物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13BWW021)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中,关于审美感兴的范畴,有“感”、“感物”、“物感”、“感兴”等;在日本,则有从中国传入的“感”、“感兴”和日本固有的“哀”、“物哀”。中日两国的这些有关审美感兴的范畴,具有复杂的关系与关联,也有深刻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在比较诗学层面上对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远;;日本“物纷”论:从“源学”用语到美学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远;;感物而哀——从比较诗学的视角看本居宣长的“物哀”论[J];文化与诗学;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源海;简论中西古代诗的三个不同点[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武继平;与神对话的诗——日本象征派神秘主义诗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3 尤海燕;《源氏物语》中雨和月的审美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3期

4 宋慧;;“物感”与“物哀”审美观念之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李芒;三岛由纪夫的《春雪》[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6期

6 曹津源;状物明理 寓理于物——拉法埃莱《暴风雨》赏读[J];阅读与写作;2000年05期

7 叶维廉;道家美学、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J];中国诗歌研究;2004年00期

8 唐珂;;日本文化中“雅”的多重涵指探析——以小说《阴阳师》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佟君;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浅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赵汉英;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及其句作[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546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46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