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18:08
本文关键词: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斯塔菲耶夫 叙事学 视角 叙述者 叙事时间
【摘要】:维·阿斯塔菲耶夫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乡村小说”的“三驾马车”之一。本文以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作品文本为基础,从叙事学视角出发,研究其创作的叙事艺术。 在叙事聚焦研究中,本文从叙事学中的视角与叙述者的概念入手,探讨了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的叙述方式、审美意义和深层内涵。对于不同的小说主题,阿斯塔菲耶夫倾向于选用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在回忆乡土的田园叙事中,阿斯塔菲耶夫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赋予了小说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双重建构,叙述者的深切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在关于人性的质询探索中,其知识分子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叙事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拯救人性的呼喊;关于转型期的问题儿童成长这一主题,阿斯塔菲耶夫选择了相对有限的全知视角,从儿童和成人世界两个维度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对于战争中的爱情这一永恒主题,阿斯塔菲耶夫对不同叙述方式的选择使文本获得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多样化的叙述方式反映了阿斯塔菲耶夫创作的独特性和批判意识,体现了作者的叙事美学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永恒主题的关切。 在时序重组方面,“记忆的碎片化”体现了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中的反抗时间流逝的“怀旧”色彩。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聚合并置的文本表象下体现了普遍存在性。在瓦解传统线性时间、使时间碎片化的同时,更深入反映了道德失落的社会现实中的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危机。 在时距扭曲方面,阿斯塔菲耶夫通过场景和概述的交替出现构成小说节奏的变化。场景时间被尽力拉长,叙事聚焦于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时间的拉长和跳跃,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反差体现出人物眼光中事件的不同价值。 在叙述频率方面,表现在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中的主要是重复叙事与反复叙事。具有同一性的事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使文本背后的意义空间不断重叠和深化,每一次的复现都被赋予更深一层的内涵和象征意味。具有普遍性、反复性的事件在叙述中被一次概括,使事件本身的具体意义得到模糊,其背后蕴含的统一性的道德评价和精神内涵被无限扩大。
【关键词】:阿斯塔菲耶夫 叙事学 视角 叙述者 叙事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2.07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Автореферат7-11
- 绪论11-17
- 第一章 叙事学理论概述17-21
- 1.1 叙事学理论的生成过程17-18
- 1.2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18-19
- 1.3 叙事学视角下的阿斯塔菲耶夫作品分析19-21
- 第二章 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的叙事聚焦21-46
- 2.1 叙事学中的视角与叙述者21-24
- 2.2 往事与人生——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24-31
- 2.2.1 回忆童年的叙述者——双重聚焦25-28
- 2.2.2 回忆故乡的叙述者——视角越界28-31
- 2.3 知识分子与社会现实——第三人称人物聚焦叙述31-36
- 2.3.1 全知叙述与人物有限叙述31-32
- 2.3.2 自由间接引语与叙事聚焦32-34
- 2.3.3 前文本与叙述者干预34-36
- 2.4 儿童成长与成人世界——全知叙述36-40
- 2.5 战火中的爱情——同一主题的不同叙事40-46
- 2.5.1 《陨星》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40-42
- 2.5.2 《牧童与牧女》的全知叙述42-46
- 第三章 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的叙事时间46-65
- 3.1 叙事文本时间的双重性46-47
- 3.2 时序重组下的记忆碎片47-54
- 3.2.1 怀旧色彩的回顾性叙事48-51
- 3.2.2 线性叙事的瓦解51-54
- 3.3 时距扭曲下的叙事价值54-60
- 3.3.1 《牧童与牧女》中的四天与永恒55-58
- 3.3.2 《鱼王》的场景叙事58-60
- 3.4 重复叙事与反复叙事60-65
- 3.4.1 单一叙事的象征性复现61-63
- 3.4.2 反复叙事的模糊与泛化63-65
- 结语65-68
- 参考文献68-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冰;;人生哲理的执着探索——阿斯塔菲耶夫创作特点初探[J];苏联文学;1986年06期
2 于明清;;阿斯塔菲耶夫作品中的苏联风雨百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3期
3 陆人豪;救救人的灵魂的呼吁——评三部苏联小说[J];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4 梁坤;直觉顿悟中的理性探求——论阿斯塔菲耶夫的抒情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2期
5 陈淑贤;现代田园诗《牧童与牧女》的思想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3期
6 陈淑贤;;阿斯塔菲耶夫国际研讨会侧记[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737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3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