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兹达诺夫小说中的童年主题
本文关键词:加兹达诺夫小说中的童年主题
【摘要】:本文论述童年主题在加伊托·加兹达诺夫小说中的作用。加兹达诺夫的主人公记忆中的童年世界对其生活和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童年主题也在小说中不断地复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个人追求导致有相似童年经历的主人公有了不同的人生,并使一些有着不同童年经历的主人公最终也有了殊路同归的命运。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关键词】: 加兹达诺夫 童年 记忆 艺术创造 命运
【基金】: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Г.Газданов作品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KL-2013-164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74
【正文快照】: 纵观俄罗斯文学,可以发现许多作家都倾注大量情思来描述自己的童年时光和经历。同时,也会根据作品的需要为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设计形形色色的独特的童年生活。适用于任何作家的童年主题都被认为是某种怀旧色彩,这可追溯到其源头——个性、记忆、创作整体。这种创作规律对俄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耀良;童年记忆与艺术母题[J];小说评论;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单建国;;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沈琳;;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孙璐;;生命的绿色赞歌——小议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欧阳靖;;《黑骏马》的生态审美之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王东;;《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周清叶;;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胡敏;;从《还乡》看哈代的生态和谐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胡水琴;;路在何方?——科马克·麦卡锡的《路》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胡敏;;哈代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潘慧影;;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西尔瓦纳斯·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颖;但汉彪;;《白噪音》中的生态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林峰;;从生态哲学角度解读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林国;;心灵位置的坚守和精神居所的建构——徐俊国的精神生态诗学研究[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校育;;论水族歌谣中的生态意识[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士苗;;论苗族文学中的生态审美观[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孙晓娅;朱林国;;正能量话语下的散文诗阐释——评周庆荣的散文诗集《有理想的人》与《我们》[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3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4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何畅;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D];浙江大学;2010年
6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8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付瑛瑛;“传神达意”[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琳;迟子建小说意象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道格拉斯·A·布鲁克斯;;“在我头脑的书卷之中”——论《哈姆雷特》与记忆危机:过去和现在(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1期
2 王宛颍;;论杜拉斯《印度之歌》中“声音”叙述下的记忆世界[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年02期
3 于倩;;奴隶制度的梦魇——《马奇》的创伤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4 哈维尔·奥里科,赵振江;记忆中的一棵向日葵(外一首)[J];外国文学;1990年02期
5 陶瑛,张伯香;在直觉中把握生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J];法国研究;2001年01期
6 王湘云;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7 朱琳;;从记忆中寻找活下去的力量——论《使女的故事》中奥芙弗雷德的生存观[J];成功(教育);2007年10期
8 王丽丽;;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9 刘玉;;《典仪》中的创伤与时间[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1期
10 Walt Harrington;武杰;;爸爸、儿子和我[J];教师博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立勤;充满遗忘的记忆[N];河北日报;2002年
2 姜秋霞;不能这样翻译[N];光明日报;2002年
3 彭懿(作家、编辑);用翅膀肩负起黑夜吧[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刘隽;可以触摸的伦敦文学之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余中先;内心秘园的开启毫无禁忌的出气[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周家明(复旦大学);沸腾的苍白之花[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周瓒(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我写作时我是女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王达敏 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戏剧研究的重大收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克恩滕斯洛文尼亚女作家获巴赫曼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婷;用记忆与想象重塑世界[D];山东大学;2007年
2 殷贝;在艺术中超越时间与自我:纳博科夫在柏格森影响下的文艺思想[D];四川大学;2007年
3 程舒;构筑创伤性记忆:《五号屠场》中战争创伤、虚构世界及奇幻历史性之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4 赵莹;关于母亲的记忆:《我的安东尼亚》和《啊!拓荒者》之原型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慧;《天赋》的时间叙事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蒯哲伟;现代时间意识及其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体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丽;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人物身份的定位[D];山东大学;2009年
8 吴繁;有岛武郎童话中对少年的爱与希望[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雪梅;从《草叶集》解读惠特曼的双性视角[D];贵州大学;2006年
10 姚丹;神话的颠覆与重构[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2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8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