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隐若现的红字
本文关键词:若隐若现的红字
【摘要】:小说《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内尔·霍桑的代表作。本文探析《红字》中"红色A字"、人名和场景的隐喻及其作用,解读女主人公海斯特背负隐喻罪恶的"红色A字"的一生,披露19世纪资本主义美国法律、宗教和道德的虚伪。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红字 隐喻 “红色A字” 人名 场景
【基金】:2014年度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话语标记语视域下的非文学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引言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是美国19世纪文学中最令人瞩目的杰作,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其作者纳撒内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富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廖晓雪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君羊立;《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王秋媛;;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红字》的象征意义[J];电影文学;2009年24期
3 廖晓雪;徐晓莉;;《红字》中“A”的多重寓意与人名的隐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4 史曙华;;试论《红字》的人物、象征和主题[J];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5 芮渝萍;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情结[J];名作欣赏;1999年05期
6 左金梅;赵腾腾;;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红字》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李强云;;浅析《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田俊武;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9 刘国枝,郑庆庆;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10 苏欲晓;;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宁建花;;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王倩;;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小城畸人》中语言的不可靠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皓s,
本文编号:868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6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