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互文视角下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23:31

  本文关键词:互文视角下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理论 李清照词英译 英译研究


【摘要】: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也是当今理论界颇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将互文性理论引入李清照词的翻译将为我们提供以全新的视角,使我们从对话性、开放性、关联性的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作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在宋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地位和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李清照词英译研究的深入,这位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女性文学家逐渐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其词作以其婉约风格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就性别而言,对李清照词的研究及译介不仅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为世界女性文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清照词的英译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冰心的硕士论文《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与编辑》,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先后有几十位中外译者对李清照词进行翻译。但全译本不多,选译本多集中在李清照词的几首代表作,如《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武陵春》、《永遇乐》等。 该论文以李清照的两首《临江仙》为个案,旨在将互文性理论介入到李清照词英译研究中来,从原作写作的互文性引用以及理解的互文性联想入手,通过比较、对比的研究方法考察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以及不同译本的互文性关联,从而拓宽诗词翻译研究的视野,深化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论文共分三大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其中正文分三章。 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李清照词英译研究不仅促进了中西异质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世界女性文学的繁荣;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理论特性,指出将互文性理论介入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章介绍互文性理论。先后介绍了互文性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即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巴赫金的对话狂欢理论和复调小说分析方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理论建树,正式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研究者们的多元理论开掘以及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发展及其意义。 第二章李清照词研究综述。首先循着中国文学整体发展轨迹,从传统词学时期到现在词学时期系统梳理了国内的李清照及其词作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李清照词的英译研究。冰心是第一个向英语世界介绍李清照的译者。胡品清是国内第一个翻译李清照词全集的台湾学者。国内外翻译者众多,但多零星为之,全译本不多。在国内,茅于美教授在其《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中译有32首李清照词。许渊冲先生,翻译了包括存疑的李清照词共60首收录在《文学与翻译》;国外也产生两个李清照词全译本,分别是Kenneth Rexroth和钟玲合译的《李清照全词》与James Cryer的《李清照诗选》。还有多个选译本,如Kwock C. H.和McHugh Vincent合译的《有朋自远方来》Landau Julie的《春之外:宋词》等。前人对李清照词的译介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参考,有助于我们就具体词作进行宏观地比较研究。 第三章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以李清照的两首《临江仙》为个案,从两个层次分析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指导性作用。首先是译者的互文性理解,即原文与译文间的互文参照,我们认为译者应从原作本身的互文性入手,考察作者写作时的互文性参照,从而产生更忠实于原作的理解。其次是译者的互文性表达。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在翻译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或者强调与原语文化的互文,或者强调与目的语文化的互文。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不同的译本之间又构成一种互文补充。 结论指出李清照词英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将研究对象从原文与译文引向了文本与读者、文本与译者,也引向了文本、作者、读者、译者与文学、与外部历史语境的对话之场,拓宽了诗词翻译研究的视域。翻译研究者在诗词翻译实践中对于中西文化互文意识的加强有助于中国诗学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李清照词英译 英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7-10
  • 摘要10-12
  • Introduction12-17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17-22
  • 1.1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17-19
  • 1.2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textuality19-20
  • 1.3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20-2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Qingzhao’s Ci Poetry22-31
  • 2.1 The Study of Li Qingzhao in China22-26
  • 2.1.1 The Study of Li Qingzhao’s Ci Poetry in China22-24
  • 2.1.2 Th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Qingzhao’s Ci Poetry in China24-26
  • 2.2 The Study of Li Qingzhao at Abroad26-31
  • Chapter Three The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 Qingzhao’s Ci Poetry31-58
  • 3.1 The Choice of the Texts31-37
  • 3.1.1 The Choice of the Original Texts31-32
  • 3.1.2 The Choice of the English Versions32-37
  • 3.2 The Intertextual Re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s and the English Versions37-48
  • 3.2.1 The Translation of Short Preface37-39
  • 3.2.2 The Translation of Ci Pai39-42
  • 3.2.3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42-48
  • 3.3 The Intertextual Compl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48-58
  • 3.3.1 The Intertextual Complement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48-50
  • 3.3.2 The Intertextual Complement of Verse and Free Verse50-54
  • 3.3.3 The Intertextual Complement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54-58
  • Conclusion58-60
  • Notes60-62
  • Bibliography62-67
  • Appendix67-77
  • Acknowledgements77-78
  • Publications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张春雨;;李清照词的互文性解读[J];飞天;2011年06期

3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4 赵静;互文性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4期

5 王海艳;刘秀华;;谈互文性——古诗词英译的新视角[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7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8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9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周彦军;;互文性视域下的翻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侯丽枚;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夏毅;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学功;雷克斯罗斯的汉诗英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莹;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译者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裴培;从李清照词的实例翻译谈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研究的必要性[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5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105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